近年來,大通區堅持從黨建聚力、人才發力、產業合力三方面發力,激活鄉村振興活力動能,推動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
黨建聚力,聚焦鄉村振興“組織動能”。擰緊責任鏈條,堅持以上率下實行“書記抓鄉村振興”機制,區委書記帶頭深入一線調查研究、指導工作,示范帶動區領導干部包鎮帶村、街鎮領導班子包村聯戶、村干部走村入戶,將鄉村振興納入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組織開展村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擂臺比武”活動,通過觀摩互鑒、上臺述職答辯和年終績效考核相結合的機制,構建考評工作閉環,形成齊心協力抓鄉村振興的良好局面。建強骨干隊伍,以強化理論學習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充分發揮區委黨校作用,先后輪訓村黨組織書記、“兩委”干部860人次,圍繞產業發展、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主題培訓59次,實施鄉村振興村“兩委”學歷提升工程,近兩年組織45歲以下村“兩委”干部參與學歷提升30余人,促進村“兩委”干部能力素質和學歷水平雙提升,夯實鄉村振興的發展基礎。
人才發力,激活鄉村振興“源頭動能”。著力培育本土人才,依托全區72個遠程教育站點和4個學用基地,聚焦種植養殖、傳統手藝和網絡電商等重點內容,采用“人才點菜+組織配菜”模式,定期邀請各行各業專家開展逐村逐企送課式培訓,讓培訓內容“實效”更“實用”。2023年以來,全區開展“邊看邊講邊示范”技術培訓活動62場次,累計培訓農業技術、電商直播等各類鄉村人才730余名,全面提升鄉村人才隊伍硬實力。著力落實人才回引,開展區外大通籍人才摸排,分級分類建立區、鎮、村三級“實用人才信息庫”,實行動態管理,全區共儲備優秀實用人才460余人。聚焦鄉賢能人、致富能手、本地大學生等群體以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為人才返鄉契機開展“歸雁行動”,通過親情感召、召開座談會、聯系服務等方式,加強人才與家鄉之間聯系交流,促進人才回鄉、智力回哺。
產業合力,解鎖鄉村振興“發展動能”。堅持特色發展,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發展特色產業,依托“村集體+農戶+企業”產業模式,培育紅光村葡萄和秋月梨、馬廟村瓜蔞子、窯河村甲魚和大閘蟹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依托鄉村振興項目銜接資金、村集體自籌資金等渠道,培育水果類冷庫加工廠、糧食種子烘干倉儲中心、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發展特色產業。延伸發展鏈條,充分利用大通區“萬人坑”教育館和國家4A級淮南新四軍紀念林景區,以及民國小鎮、百年梨園、高塘人家等豐富文旅資源優勢,按照“黨建+產業+旅游”的發展模式,著眼于創建鄉村振興示范區,采取城鄉黨組織聯建,雙向交流,精心謀劃“淮南新四軍紀念林景區—民國小鎮—中州酷街—高塘人家”特色旅游線路,打造美食文化商業街、網紅互動演藝表演等多元高復合業態,將農莊變景區、產品變商品,推動產業與文化旅游相融合,帶動更多群眾致富。
(通訊員 方璐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