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綜述
原來低矮無序的違章建筑推平了,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原來坑洼的污水坑填平了,取而代之的是通暢的柏油路和郁郁蔥蔥的綠化;一塊塊太陽能板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一個個火紅的中國結在窗欞間蕩漾……7月26日,田家庵區北趙店項目首批安置房交房,見證我市城市更新項目穩步推進。
城中村改造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我市從理順關系、明確責任、完善政策入手,以解決資金投入、運行問題為核心,建立市、區兩級責權利相對一致的城中村改造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2010年以來,我市累計改造城中村135個,征遷房屋面積1000余萬平方米,25萬群眾圓了“安居夢”。尤其2021年以來,實施姚家灣、新淮村等9個片區改造,征遷房屋面積315萬平方米、土地3530畝,安置居民3.4萬戶。
強化組織保障,堅持高位推進。2021年,我市實施“五大攻堅行動”,將城中村改造作為城市更新攻堅行動的首要內容,市政府成立城中村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分管負責同志高頻調度、一線督導,形成了持續攻堅的強勁態勢。
強化制度保障,堅持先行先試。為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項目實施,我市不斷完善城中村改造配套支持政策。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中村改造項目模擬審批機制,出臺《淮南市城中村改造項目模擬審批管理暫行規定》,后置審批部門提前介入服務,實現了“拿地即開工”,既壓縮了安置房建設時間,也節約了安置成本。
強化資金保障,堅持市場運作。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合作”的辦法籌集改造資金,解決了“錢從哪兒來”的問題。與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合作,成為全省首家開發性金融支持基礎設施整市推進試點市,已對城中村改造項目授信超80億元。
強化規劃保障,堅持分步實施。圍繞補齊城市短板、完善城市功能,編制城中村改造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開展城中村摸底調查,按照“先急后緩、先難后易”的原則,從最緊迫、最困難的地方入手,優先實施群眾需求迫切、安全隱患突出的城中村改造任務。
堅持把城中村改造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補短板,與城市空間的“留白”“增綠”以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等多元性目標結合起來,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由過去的“單一改造”模式轉向“片區開發”的綜合性改造模式,讓城中村改造真正成為促進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的重要驅動力。
與城市功能完善相結合,建設新型生活社區。位于主城區的姚家灣城中村,地處淮河岸邊,總占地面積678畝,為全省現存較大的集中連片城中村之一。我市依托姚家灣城中村征遷改造,一體謀劃、一體推進淮河岸線治理,順勢啟動石姚灣生態修復項目和淮河大橋項目,拆遷地塊實現了居住、交通、休閑、綠化等多種功能的融合。上鄭廣場、天一時代城等城中村改造項目,綜合考量公共服務短板和群眾需求,充分利用征遷騰退土地,配建餐飲零售、商業服務、停車場和商業化的養老托幼設施,通過長期運營方式來實現資金平衡,推動城中村變身特色街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
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建設新興產業園區;茨细咝聟^作為國家級高新區,堅持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集聚發展理念,突出“產城互動、精致新區”建設,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目前,高新區城中村改造正在加速推進,以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正在加速構建,初步實現了城中村改造與產業功能融合、資源整合、發展聚合。
與綠色低碳發展相結合,建設優美生態景區。淮南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還存在一些采煤沉陷區,沉陷區周邊還有不少城中村。我市堅持綠色轉型發展理念,通過對沉陷區及周邊城中村改造統一規劃、統一實施,將自然景色、人文元素與城市功能融為一體,形成了連接東西部城區的生態秀帶。九大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項目入選中國與世界銀行合作40周年紀念典型案例。(記者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