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會議公報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是著眼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所提出的重大判斷,對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
高質量發展必須推動深層次改革
高質量發展面臨著許多體制機制性障礙,必須推動深層次改革,以改革促發展,釋放高效發展動能,特別要大力助推新質生產力。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新的篇章,就要以改革促發展,這就提出了三個要求:
第一個要求,要繼續抓好有利于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保障民生、防范化解風險的改革舉措。改革能夠找到導致問題的原因,提供化解風險的動力,集中解決最關鍵、最迫切的問題,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
第二個要求,要科學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聚焦妨礙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明確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推進方式,突出改革問題導向,突出各領域重點改革任務。改革舉措要有鮮明指向性,奔著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去,改革味要濃、成色要足。
第三個要求,要充分調動各方面改革的積極性,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舉全黨全國之力,抓好重大改革任務推進和落實。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基層和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擔當作為,推動形成勇于創新、真抓實干、開拓奮進的濃厚改革氛圍。
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化關鍵領域的改革
第一,在制度層面。高質量發展必須構建高水平的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特別強調要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制度層面的高質量發展,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支撐。
第二,在技術層面。高質量發展的直接動力是生產力本身,強調新質生產力,就是強調技術變遷和技術創新,高質量發展必須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有效市場與政策激勵制度、風險資本制度和研發投入機制、融合機制。
第三,在需求層面。高質量發展需要完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是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初次分配,我們要注重效益,同時也要注重公平;再分配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完善二規范”的制度安排;第三次分配,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三次分配之間形成一個配套的體系。
以改革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第一,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要不斷完善落實服務業體制機制,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這是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的總體要求。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業。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做強做優主業,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建立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制度。提高民營企業貸款占比、擴大發債融資規模,加強對個體工商戶分類幫扶支持。實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動,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業賬款長效機制,堅決查處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積極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新發展、敢干敢闖敢投、踏踏實實把企業辦好。
第二,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標準指引,包括基礎設施、市場監管、市場準入、流通渠道等多方面。推動市場經濟的基礎制度建設,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穩定、發達的社會信用體系,只有企業公平競爭,市場準入合理,產權保護到位,國民經濟才能循環暢通無阻,這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的最基本條件。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健全要素市場體系,擴大配置范圍,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出臺公平競爭審查行政法規,解決與公平競爭相關的壟斷問題、租金問題,實現透明化的審查流程。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是未來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展路徑,既要公平競爭,又要防止壟斷。堅持依法監管,嚴格落實監管責任,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堅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第三,推進財稅金融等領域改革。財政金融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要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先行區,選取過去已經取得成效的改革區域推廣普及,打造先行區的試點。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部署,加大對高質量發展的財稅金融支持。解決制約地方政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地方債問題,實現地方財權、事權落實到位。深化電力、油氣、鐵路和綜合運輸體系等改革,健全自然壟斷環節監管體制機制。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大力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持續推進重點行業改革,包括審批制度、價格監管制度。加大力度推動市場準入放寬,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
第四,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生產力是起主導性作用的,要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要加快深化改革,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同時要擴大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袁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