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八百多年悠久歷史的楚國,在淮南的大地上,短暫的18年,走過了楚考烈王、幽王、哀王、王負芻四個王。他們的稱謂和謚號,提供了怎樣的歷史信息?
楚考烈王:元(完)、酓前、考、烈
楚考烈王的名字叫熊元,又叫“完”。《史記·楚世家》:“(楚頃襄王)三十六年,秋,頃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春申君列傳》作“太子完”。
為何取名“元”字?“元”有開始、老大、年長、首善等意義。這與他是楚頃襄王“太子”的身份完全契合。《說文》:“元,始也。”《廣韻·元韻》:“元,大也。”《廣雅·釋詁四》:“元,長也。”《爾雅·釋詁下》郝懿行義疏:“元,善之首也。”又,《說文》:“完,全也。從宀(mián),元聲。”可以知道,上古音元、完是同音的,可以互相借用,本字當作“元”。
1933年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楚王熊前釶(yí)鼎,考古學界認為是楚幽王墓。“釶鼎”的邊沿鐫刻12字銘文,釋文一作:“楚王酓前作鑄釶鼎,臺(以)共歲棠(嘗)。”
這里奇怪的是,楚國王族,不寫姓“熊”,卻寫作姓“酓(yăn)”。元,又寫作“前”。按:酓,《說文系傳》:“酒味苦也。從酉,今聲。”即酒中有苦味。它的讀音,《廣韻·琰韻》上聲:“酒味苦也。于琰切。”又,《廣韻·㮇韻》去聲:“酓,于念切。”據此,中古音擬音為[ǐɛm]。可以推知,“酓”字上古音歸于影紐、侵部[ǐəm]。
熊,《說文》:“獸,似豕,山居,冬蟄。從能,炎省聲。”炎,《廣韻·鹽韻》下平聲:“炎,熱也。《說文》曰:‘火光上也。’于廉切。”據此,中古音擬音為[ɣǐam]。“炎”字上古音歸于匣紐、談部[ɣǐɛm]。可以知道,上古音酓、熊二字,韻部(侵、談)相近,聲紐(影、匣)相近,屬于音近通假。
《楚世家》中寫道:“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熊驛當周文王之時,姓羋氏,居丹陽。”司馬遷采作“熊”字,“釶鼎”用作“酓”字。可能“熊”字是本字,“酓”是借字。又,前,《廣韻·先韻》:“前,先也。昨先切。”前,上古音歸于從紐、元部。可以知道,元、前二字,上古音韻部相同,屬于音近通假。
2024年5月19日中午國家文物局發布消息,出土的銅簠上,鐫有“楚王酓前”的楚隸銘文。通過聲訓考辨可以證實,“酓前”就是熊元(完),這就是楚考烈王墓。
考、烈二字,古代皆列入謚法之中。《楚世家》:“三十六年(前263年),楚頃襄王病,太子亡歸。秋,頃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為考烈王。”
關于“考”字。作為謚號,其一,有深謀遠慮義。《史記正義·謚法解》:“大慮行節曰考。”“大慮”,就是深思遠慮。行節,即節操品行。指節行是成功的。其二,有成功、成德義。《史記正義·謚法解》:“考,成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孔穎達疏:“考,成也。言有成德也。”
關于“烈”字。作為謚號,其一,武功,安民。《史記正義·謚法解》:“有功安民曰烈。”《逸周書·謚法解》集注:“孔晁云:‘以武立功。’潘振云:‘烈,美也。此言功之美。’陳逢衡云:‘烈,功也。’”其二,世業,大業,功業。《逸周書·謚法解》集注:“孔晁云:‘遵世業不墮改。’陳逢衡云:‘《爾雅·釋詁》:烈,業也。’”
那么,熊元是否符合謚號“考、烈”的規定呢?在他執政25年的生涯中,面臨“益弱”的國勢,主要的大業有:其一,東擴吳地。《楚世家》:“三十六年,考烈王以左徒為令尹,封以吳,號春申君。”把楚國的版圖,延伸到長江下游,即今常州、蘇州、上海一帶。其二,救趙破秦。《六國年表》:“(考烈王六年),春申君救趙。”其三,北伐滅魯。《六國年表》:“(考烈王八年)楚滅魯,絕祀。”其四,吊喪外交,和緩秦國。《楚世家》:“十二年,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于秦。”其五,(考烈王二十二年),合縱攻秦,失敗遷都。《春申君列傳》“西伐秦,楚王為縱長”,“諸侯兵皆敗走”。其六,興建楚都。《六國年表》:“(考烈王二十二年),東徙壽春,命曰郢。”
可以知道,楚考烈王時期,疆域擴張,軍力強大,外交活躍,建都壽春,都符合“考”“烈”的謚號要求,可以譯作“成就大業”。《春申君列傳》:“當是時,楚復強。”
楚幽王:悍(捍)、悼、幽
楚幽王,姓熊,名悍,也作“捍”,作“悼”。《楚世家》:“(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考烈王卒,子幽王悍立。十年卒。”《史記索隱》作“楚捍”。《六國年表》作“楚幽王悼”。
悍,有勇敢、勇猛義。《說文》:“悍,勇也。”《廣韻·翰韻》:“悍,猛悍。”通“捍”。抵御,抗拒。《莊子·大宗師》陸德明釋文:“悍,本亦作‘捍’。《說文》云:‘捍,抵也。’”
悼,有恐懼、戰栗義。《說文》:“悼,懼也。陳楚謂懼曰悼。”又,哀傷,悲痛。《方言》卷一:“悼,哀也。”可以知道,“悼”作為人名,是不雅、不吉的。當為“悍”之形誤。
幽,作為謚法,主要有三類,皆可稱為“幽”。
其一,早孤即位,就位死亡。《史記正義·謚法解》:“蚤孤鋪位曰幽。”《逸周書·謚法解》集注:“陳逢衡云:‘幼而孤露,嗣位即病,故曰鋪位。’”楚幽王,不管是春申君,還是考烈王的兒子,早孤即位是確定的。其二,內外政令,擁塞不通。《史記正義·謚法解》:“壅遏不通曰幽。”《逸周書·謚法解》集注:“潘振云:‘外有所壅,則內令不得通行;內有所遏,則外事無能通達,不明政之故也。’”作為諸侯王,來路不明,血腥屠殺,政令能通達嗎?其三,舉動祭祀,擾亂常規。《史記正義·謚法解》:“動祭亂常曰幽。”《逸周書·謚法解》集注:“潘振云:‘舉動祭祀而亂常位,如逆祀是已。幽者,謂不明禮也。”春秋祭祀,國之大事;祭祀假爹,還是親爹,誰應當在“常位”呢?
作為靠血腥政變上臺的楚幽王,謚法中“幽”的三條記載,都是符合要求的。
楚幽王的身世,迷霧重重。其一,春申君之子。《戰國策·楚策四》:“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眾,卒無子。”其二,考烈王之子。《史記索隱》:“按:楚捍有母弟猶,猶有庶兄負芻及昌平君,是楚君完非無子,而上文云‘考烈王無子’,誤也。”這里說,考烈王有四個兒子:捍、猶,負芻、昌平君。
1933年春天,在壽縣朱家集南面三華里李家孤堆,發現了大型墓葬。學者認為是楚幽王熊悍的。當時正值國內政局混亂之時,經過數次盜掘,發現銅器、石器、陶器4000馀件。可惜大批文物,全部被瓜分而散失各地,一部分被古董販子運往國外,給楚文化研究,造成極大的損失。
楚哀王:猶、郝、哀
楚哀王,名猶,又叫郝。
《楚世家》:“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是為哀王。”《資治通鑒》卷六:“楚幽王薨,國人立其弟郝。”
特別可悲的是,楚哀王即位僅2個月,就在宮廷政變中,被庶兄負芻所殺。《楚世家》:“哀王立二月馀,哀王庶兄負芻之徒,襲殺哀王。”
猶,猴類;犬子。《說文》:“猶,玃(jué)屬。從犬,酋聲。一曰:‘隴西謂犬子為猶。’”《尸子》卷下:“五尺大犬為猶。”可知古人喜歡以動物取名。《漢武故事》:“景帝亦夢高祖謂之曰:‘王美人得子,可名為彘。及生男,因名焉。是為武帝。’”漢武帝劉徹,小名叫“彘”,就是豬兒、小豬。
郝,shì。讀音依據是:《資治通鑒》卷六:“國人立其弟郝。”胡三省注:“郝,音釋。康曰:‘呵各切(hăo)’。”《廣韻·昔韻》:“施只切。”釋義依據是:《爾雅·釋訓》:“郝郝,耕也。”就是耕地。耕地者,農夫也。可以知道,這是以低賤者命名。
哀。作為謚號,其一,早年孤獨,生命夭折。《史記正義·謚法解》:“蚤孤短折曰哀。”其二,恭敬仁愛,生命短暫。《史記正義·謚法解》:“恭仁短折曰哀。”為王二月,慘遭殺害,甚可“哀”也。
王負芻:負芻
楚王負芻,“負芻”何義?
負,即背著、馱著、背負義。《玉篇》:“負,擔也,置之于背也。”芻,本意是割草。《說文》“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負芻”,就是背草的人。古代借指地位低下的卑賤者。《后漢書·班固傳》李賢注:“負薪,賤人也。”
古代常以賤稱命名,“負芻”也是如此。《老子》三十九章:“故貴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轂。”古人以“負芻”取名的國君,就有春秋曹國第19任國君曹成公,姬姓,曹氏,名負芻,在位23年。《左傳·成公十三年》:“六月,曹人使公子負芻守。秋,負芻殺其大子而自立也。”老爹曹宣公死了,庶子曹負芻便殺掉太子,自立為君。
王負芻的身世,也有兩說。其一,考烈王庶子。《資治通鑒》卷六:“(楚幽王)三月,郝庶兄負芻殺之,自立。”其二,考烈王之弟。《古列女傳》:“考烈王弟公子負芻,聞之幽王非考烈王子,疑哀王,乃襲殺哀王及太后,盡滅李園之家,而立負芻為王。”
王負芻在位僅5年,當了秦朝大將王翦的俘虜。《楚世家》:“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郡云。”
由此可知,楚國晚期四任楚王稱謂元、悍、猶、郝、負芻及謚號考、烈、幽、哀,雖然楚國風雨飄搖,仍然彰顯了大國雄厚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文學院 陳廣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