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聚企成鏈聚鏈成群
逐“綠”而行,向“新”而生。近年來,我市搶抓低碳經濟發展機遇,立足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現實需求,聚焦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群,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著力打造國家新型綜合能源基地,走出一條清潔化、綠色化、低碳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023年以來,我市新簽約、新投產、新開工光伏儲能項目28個,總投資552.01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2個;聚集光伏儲能企業共30戶,其中規上企業13戶。2023年淮南光儲營收26.1億元,其中光伏制造業營收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皖北六市四縣光伏制造業實現營收100.1億元,同比增長39.9%,其中淮南總量第二,增速第一。
集群發展培育新動能
投資32億元的中環年產7.5GW高效N型電池和2GW先進組件生產線、投資12億元的國晟年產2GW大尺寸異質結組件及高分子邊框等16個項目建成投產;
投資80億元的中環年產16GW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和4GW先進組件、投資66億元的益恒年產10GW異質結疊層高效電池、投資130億元的航天鋰電50GWh鋰電池及材料、投資20億元的賽緯年產20萬噸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及配套原料等15個項目正在加快建設;
國晟年產25GW電池切片等超200億元5個項目在第三屆淮南轉型發展大會上現場簽約,投資55億元的淮南高新區零碳產業園在省內率先啟動建設。
我市初步形成以光伏多晶硅清洗利用、光伏玻璃鍍膜設備、光伏電池和組件、光伏電站為主的先進光伏產業鏈和鋰電池電解液、儲能電池、儲能電站為主的新型儲能產業鏈,新能源產業特別是先進光伏產業發展呈現聚企成鏈、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
創新發展激發新活力
淮南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全市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領域現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8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綠色工廠2家,省級數字化車間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
強化關鍵技術更新迭代。中環低碳(安徽)新能源下線的N型TOPCon太陽能電池,經權威第三方機構“國家光伏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認證轉換效率達到26.06%,開路電壓高達733.3mV,躋身行業第一梯隊。
推動企業進行示范建設。中環低碳(安徽)新能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太陽能光伏電池及組件智造創新應用”項目,入選2023年國家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術典型產品、應用和服務案例中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智能化制造方向名單。國家能源局2024年第1號文確定全國56個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其中“安徽省淮南市山南高新區水系統鈉離子電池儲能示范電站”正式納入國家級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名單,該項目是國內首次進行兆瓦時級的水系統鈉離子電池的系統構建和示范應用。
融合發展塑造新優勢
我市立足資源優勢,推進“光伏+”融合發展模式,聚焦光伏和生態修復融合發展,大力推動國家級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激發新能源發展潛力。加快推進淮南高新區零碳產業園示范項目建設,通過構建“凈零碳”閉環管控體系和“全綠電”供應體系,降低園區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作為“以光養水、凈水養綠、水光互補”水面漂浮式光伏發電的成功案例,淮南中電謝家集光伏發電項目圍繞水面資源、電網構架基礎、用電負荷集聚等優勢,建成了年均上網電量8334萬千瓦時、年節約標準煤約2.5萬噸的水面光伏發電集群。
作為2023年安徽省十大低碳應用場景之一的淮能電力鳳臺丁集礦采煤沉陷區一期20萬千瓦光伏電站項目,建設裝機容量為204.048MWp,是省內單體容量最大的“光伏+采煤沉陷區治理”示范項目。項目不僅可以有效利用采煤沉陷區閑置廢棄水域資源,同時還可提高發電量、保護水資源、節約煤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
優質發展打造新高地
建立工作機制。成立市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工作專班,采取“市直+縣區(園區)”“固定人員+專職聯絡員”的工作模式,實行定期會商、調度推進、分級辦理等工作機制,選派一名精干同志在省光儲辦跟班學習,建立上下協調、左右聯通的工作推進組織網絡。
積極搭建平臺。1月26日,淮南市新能源產業聯盟正式成立,攜手競逐能源變革新賽道,共促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3月30日,舉行淮南市新能源產業對接會,積極邀請產業鏈空白和薄弱環節近70位客商來淮參會,搭建平臺進行產業鏈對接。5月28日,舉辦“投資安徽行”淮南市新能源產業集群建設專題推介會,達成了陽光電源等一批項目、融資貸款、設備采購等合作簽約,助力淮南打造成為皖北新能源產業發展高地。
聚焦要素保障。堅持以要素保障為支撐,梳理企業要素缺口,聚焦企業融資、上下游、配套建設、土地等要素需求,召開專項“產銷對接會”、“政銀企對接會”,更大力度助推淮南光儲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幫助企業達成融資意向20億元。
追光逐日,推動能源產業“脫胎換骨”。2024年,淮南將搶抓光儲產業發展機遇,發揮產業專班和產業聯盟作用,出臺支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配套政策,推動新能源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進一步強化場景應用,打造零碳園區和零碳工廠,真正把綠電優勢打造成招商優勢、競爭優勢。(通訊員 孟碩 記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