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進標準化戰略賦能高質量發展
標準如同質量的“尺子”,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充分發揮標準化對城市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基礎支撐和創新引領作用,打出“標準化+”組合拳,加強標準在全域實施推廣應用,助力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標準化、規范化發展,以高標準助推高質量發展。截至2023年底,淮南主導或參與制定的國際標準3項、國家標準57項、行業標準129項、地方標準70項,建成及在建國家級、省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44個,建成安徽省技術標準創新基地1個,在建安徽省標準化創新中心1個,特別是在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標準化+政務服務,制定服務企業全市標準
“我申請開辦一家外資公司,提交材料不到1個小時,營業執照和公章就辦好了,我非常滿意。”6月5日,中環低碳(淮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金鳳為市政務服務中心市場監管局窗口點贊。滿意的背后,是一份服務標準的落地、實施。
為充分發揮標準化在優化營商環境中的作用,市市場監管局、市標準化研究院牽頭制定了淮南市地方標準《企業開辦服務評價規范》,已于2023年11月實施。該標準健全了企業開辦評價考核的機制和程序,規范了評價標準、完善了評價指標,保障了我市企業開辦服務評價管理制度的有效實施,帶動了全市企業開辦、注銷領域的營商環境大提升。截至5月31日,今年全市新開辦企業4108戶。
“企業開辦是市場主體準入的第一道關口,是創造一流營商環境的關鍵節點和重要體現。”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企業感受到服務規范了、辦事方便了、營商環境更好了,背后往往有一系列標準在支撐。”
標準化+公共服務,做出驛站服務全省表率
在淮南南站公交樞紐,一個標有大紅色“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工會驛站”標識的房子十分醒目。 走進工會驛站,窗明幾凈,清爽舒適,室內安裝了空調,配備了冰箱、微波爐、飲水機、手機充電插排……“這里冬暖夏涼,吃飯加水如廁都方便,一路上看到工會驛站,我們就知道能進去歇腳。”公交車駕駛員蔣虎說。
目前,淮南擁有工會驛站800余家,這些站點按照“因地制宜、臨街靠路、就近便利、依托基層、按需配置”的原則科學合理選址,逐步構建了“15分鐘”戶外勞動者暖心服務圈。依據這些成功經驗,市標準化研究院聯合省總工會、市總工會共同起草了《工會驛站建設規范》和《工會驛站運維服務規范》兩項安徽省地方標準。
以驛站的基礎服務設施設備為例,《工會驛站建設規范》規定:“驛站應配置飲水機或熱水壺、微波爐、桌椅、手機充電插排、應急藥箱(禁止擺放口服類藥品)、如廁指示牌或設立衛生間。”市總工會權益保障部負責人表示,暖心、貼心、溫馨,《工會驛站建設規范》將“娘家人”對戶外勞動者的關心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2024年2月11日,《工會驛站建設規范》和《工會驛站運維服務規范》在全省實施,這意味著,我省范圍內的工會驛站建設和管理均需遵循這兩項標準。同時,這兩項標準也填補了國內空白。
標準化+氣象服務,樹立應急減災安全標桿
標準化工作專業性強、覆蓋面廣,制定出的標準若要發揮作用和效益,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而適用、好用的標準才能在落實中不走樣。什么是適用、好用的標準呢?答案是貼近需求。
淮南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每年夏季雷電活躍,相關農業、工業企業對于雷電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等服務需求迫切。市市場監管局、市標準化研究院聯合市氣象局開展了淮南市地方標準《農村雷電災害綜合治理示范點建設指南》的制定,對雷電防護裝置、監測設施、預警設施、應急預案、災后處置、培訓科普等都做出了具體的規定,標準已于2024年1月20日實施。
市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負責人王中洋介紹,該標準的制定,規范并促進了我市行政村和自然村開展雷電災害綜合治理,最大程度減輕了雷電災害風險、保障了人員生命安全,且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標準化支撐。(記者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