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種水稻,下面網箱養殖水產品,漂浮水稻模式推行種養結合,既把沉陷區水面充分利用起來,也恢復了沉陷區原有土地的部分種植功能。”近日,在鳳臺縣顧橋鎮鳳棲湖兩萬畝沉陷區水域西南角,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教授葛建華指著首期50畝試驗區向記者介紹。
該項目系采煤地表沉陷區水面種植關鍵技術及模式研究與示范的首次試行,漂浮種植水稻的同時,還可開展水稻品種篩選、育秧育苗、基質研發等多個內容,把下沉的土地重新“抬”出水面,不僅填補了采煤沉陷區綠色治理的空白,也是沉陷區新舊動能轉換的生動實踐。
2007年,有著“亞洲第一大深井煤礦”之稱的顧橋礦投產后,部分土地陸續沉陷。截至目前,顧橋鎮采煤沉陷區水面20000余畝,受沉陷影響計6000余戶、20000余人。在做好沉陷區群眾搬遷安置的同時,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也成為當地必須要解決的新課題。
2021年,顧橋鎮啟動總投資近3000萬元的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利用生態手段重構沉陷區生態系統、保護區域水土、凈化沉陷區水質,并重構了覆蓋區域整體的道路體系。
記者來到由采煤沉陷區改造而成的鳳棲湖公園,看到四處是花叢、草坪,健康步道環水綿延,沿水岸線新增植的綠地生機盎然,停車場、休閑廣場、標準化籃球場等配套設施已經投用。
公園北側是幾年前建成投用的萬畝漁光互補水面,一排排太陽能光伏發電板蔚為壯觀,一座150兆瓦的“漂浮電站”每天將電能通過國家電網為安徽乃至長三角地區注入動力。
“僅漁光互補的年均效益就在1.5億元左右。此次‘漂浮水稻’項目的落地,是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的有益補充。”顧橋鎮黨委書記徐云龍告訴記者。
為推進采煤沉陷區新舊動能轉換,今年5月初,顧橋鎮與福建廈門的一家企業正式簽約,一個以主打文旅產業的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即將落地,集餐飲、娛樂、購物、民宿、研學為一體的新型文旅產業也將起航。
《安徽日報》5月27日5版報道
安徽日報記者 柏 松 通訊員 徐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