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經費投入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障。近年來,我市各級財政部門緊密聚焦群眾需求,持續優化財政教育支出結構,提升教育投入質效,保障教育各項政策有效落實,為我市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提供財力支撐,有力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2018至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累計296.54億元,連年實現增長。其中,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54.66億元,較上年增長7%,高于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幅1.4個百分點,高于全省教育支出增幅0.2個百分點。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超過17%,全市所有縣區全部實現“只增不減”。
投入1.76億元支持學前教育發展
近年來,我市各級財政部門把學前教育作為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優先補齊,大幅增加普惠學位供給,努力推進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2018年建立公辦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2019年建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補助制度,保障幼兒園正常運轉和穩定可持續發展。2023年隨著安心托幼“暖民心”行動的實施,公辦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及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每生每年600元、400元,較之前均提高了100元。創新實施幼兒園課后延時服務,財政對提供延時服務的幼兒園按300元/生·年標準補貼。
2023年,集中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學前教育促進工程、安心托幼“暖民心”行動等民生實事,落實公辦幼兒園新建改擴建和生均經費保障,2023年新增托位6978個。
投入35.68億元支持義務教育發展
義務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重中之重”。
持續抓好生均撥款工作。在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基礎上,我市新增免除簿本費。自2023年春季學期起,我市提高了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目前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為小學745元、初中965元、特殊教育類6000元,教科書免費補助標準小學每生每年90元、初中105元,學生簿本免費補助標準小學每生每年20元、初中40元,僅此一項,每年財政投入資金4億元以上,為全市約36萬名城鄉義務教育學生提供免費教育。
持續推進改善辦學條件。推進辦學條件改善,實施校舍安全工程、標準化學校建設及均衡創建,提前完成縣域辦學條件均衡發展全覆蓋,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建立農村學校校舍安全維修改造和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長效保障機制,持續補足農村學校辦學短板;推進完善教育信息化,實施智慧學校建設,建成覆蓋全市437所中小學優質數字資源體系,全市投入資金2.6億元。
做好貧困地區學生營養膳食補助。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膳食補助按國家基礎標準執行。國家試點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壽縣,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承擔。營養改善工作運轉等其他經費由縣級財政承擔。2023年共投入資金8550萬元。
投入4.73億元支持高中教育發展
支持普通高中普及多樣發展,改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高中辦學條件,擴充辦學資源供給,提高財政保障水平。
建立生均撥款制度。2019年起,建立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市本級財政供給公辦普通高中1000元/生·年;縣(區)不低于800元/生·年的標準,推進高中教育質量提升。在此基礎上,統籌政府性基金、專項債券、吸引社會資金等,引導帶動學校整體發展水平提升。
促進高中教育均衡發展。發揮財政資金政策引導作用,貫徹落實《淮南市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助力師資隊伍建設,開展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積極創造良好育人環境。加快縮小市域內普通高中辦學差距,促進市域普通高中教育整體協調發展。
投入4.74億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
市財政積極落實中高職生均撥款政策,健全保障機制。從2015年始我市建立公辦高職生均撥款制度,生均撥款保障水平從9600元/年逐步提高到12000元/年。從2016年起,我市建立公辦中職生均撥款制度,中職生均撥款標準不低于5000元。
我市職業教育生均撥款體現以改革為導向,與績效管理相結合,綜合考慮辦學質量、辦學成本和在校生規模等因素,經費向改革力度大、辦學效益好、就業質量高、校企合作緊密的學校傾斜,不搞“大鍋飯”“平均主義”。
2023年我市高職生均實際撥款為13400元/生·年,中職生均實際撥款為8986元/生·年,均高于規定標準。(記者 吳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