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激勵廣大人才立足崗位建功立業——構建近悅遠來生態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近日,大通區赴江蘇省徐州工程學院開展“招才引智校園行”活動,就進一步加強校地校企合作,深化產學研交流等內容進行洽談交流,推動實現一場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雙方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為大通區駐徐州工程學院人才工作站揭牌。安徽唐興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大通區重點企業進行了企業宣講,讓學子了解大通區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產業發展及人才需求情況,吸引學子來大通就業創業,更好服務大通經濟社會發展。
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聚則事業興。近年來,大通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市委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激勵廣大人才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為建設現代化美好大通提供人才支撐。
堅持管服并重,構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該區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一把手”親自抓、人才工作優先抓的理念,加強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區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全區人才工作,先后出臺了《關于奮力打造新時代人才強區的實施方案》《大通區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引進暫行辦法》等人才引進和培養專項政策,形成多層次、立體式、全方位的人才政策體系,大力推進新時代人才強區戰略。
該區堅持分工協作機制,召開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將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分解到各成員單位,明確工作質量和進度要求;將人才工作成效納入領導班子推動高質量發展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領導班子評優、干部評價的重要依據;健全督促落實機制,對各單位人才工作落實情況定期進行跟蹤檢查并及時通報。落實人才保障措施,將人才引進、招才獎勵、人才公寓建設等經費納入區財政預算,2023年以來,高標準建設人才公寓160套,安排40余名人才入住,滿足人才安居需求。
堅持引育并舉,構筑人才集聚“強磁場”
該區積極搭建平臺,拓寬引才渠道,圍繞特色產業和發展需求,精準繪制“大通區人才需求地圖”,對具有行業號召力、市場引領力的產業領軍人才和雙創團隊“行業名家”積極做好培育、申報和推薦工作,2023年選定9名企業家作為淮南市“企業名家”第二批參評,推動企業、項目、人才“同頻共振”。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定期舉辦大通區在外人士座談會,共敘鄉情友情,共商發展大計。開展青創會客廳和“才聚大通”青年學子家鄉行等活動,組織青年學子到轄區內企業、示范村進行參觀交流,鼓勵青年學子留鄉就業創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聚焦就業群體需求,延長就業服務鏈條,補齊職業技能人才短板。實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見習計劃,支持企業認定就業見習基地,提供適宜見習崗位,吸納青年人才就業見習,增強就業競爭力。2023年以來,舉辦各類專場招聘會420余場次,職業技能培訓2400余人,認定就業見習基地40個,開發崗位790余個。組織轄區重點企業赴徐州工程學院、淮南師范學院、淮南聯合大學等高校開展“招才引智校園行”活動,通過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設置人才工作站等方式,為深化校地校企產學研深度合作、吸引高校畢業生來大通就業創業等搭建平臺。
聚焦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該區選派12名區直機關及鄉鎮(街道)干部赴上海閔行、寧波、無錫、溫州等地區駐點開展“雙招雙引”活動,與上海市閔行區新虹街道簽訂《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選派3名干部赴閔行區新虹街道跟班學習,進一步促進全區人才與新虹街道信息互通共享,不斷提升“雙招雙引”工作實效。將鄉村人才振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來抓,積極開展電商人才培訓,加強鄉村建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培育一批業務熟練、技術過硬、行為規范的優秀鄉村建設工匠。加強對“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的典型宣傳,傳播壽州窯非遺技能文化,弘揚工匠精神。2023年,推薦安徽省新農人協會會員2人,58名鄉村建設工匠錄入全國鄉村建設工匠信息系統,其中帶頭工匠7名,成功評選鄉村振興人才27名,其中高級3名、中級10名,成功申報省級“鄉村工匠”名師2名。
堅持質效并行,涵養人才“蓄水池”
該區完善構建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落實縣級領導干部聯系服務專家人才舉措,開展“我為人才辦實事”活動,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環境留人。2023年以來,縣級領導干部及人才主要職能部門和人才較多的企事業單位主要負責同志走訪看望專家人才150余人次,多渠道解決人才關心的各項問題20余件。積極發揮好大通區駐高校人才工作站、大通區人才驛站等橋梁紐帶作用,廣泛宣傳推介人才服務政策、工作保障措施,唱響大通人才引育管用“好聲音”,努力構建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記者 朱慶磊 通訊員 應 虎 倪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