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侯申”簋

“蔡侯申”升鼎
位于巍巍八公山下、湯湯淮河之濱的壽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作為歷史上蔡國晚期的國都,壽縣保存著很多出土的蔡國的文物,其中就有1955年出土于壽縣古城西門內北側蔡昭侯申墓的“蔡侯申”升鼎和“蔡侯申”簋。
1955年發掘的蔡昭侯申墓是壽縣重大的考古發現。墓中出土文物584件(套),大部分為春秋晚期蔡國青銅器,多件器物鑄有銘文。其中,豆、鑒、盤、匜、尊、簠等器型源于中原地區,或稍有形變;鼎、敦、缶等與楚國青銅器形制相同。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展示著一尊“蔡侯申”升鼎和一個“蔡侯申”簋,其余被收藏于國家博物館和安徽博物院。
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近日走進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在有關蔡國的集中展區看到了這尊珍貴的“蔡侯申”升鼎。這尊鼎造型獨特,有著明顯楚式鼎的風格,而且內壁還鑄有“蔡侯申之食”等文字,標明主人的身份。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講解員孫曉菲介紹,“蔡侯申”升鼎基本形狀為三足、平底、中間束腰、兩耳外撇,腹周壁飾云紋,是典型的楚式鼎,不同于中原直上直下、感覺比較渾厚的銅鼎,由于蔡國與楚國為鄰,后來成為楚國的附庸國,特別是文化上受到楚文化的影響很大。
據了解,鼎是古代燉煮食物的生活用器,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發展,銅鼎從日用炊器演變為祭祀禮器,被賦予權力色彩。升鼎在祭祀中用于盛放煮熟的牲肉,奇數組合的升鼎,搭配偶數組合的銅簋,是一套象征禮制的組合,代表使用者的身份與地位!安毯钌辍鄙κ怯糜诩漓氲募榔。而“蔡侯申”簋上部器蓋中央置有五瓣蓮花形抓首,便于抓握提起器蓋,同時器蓋翻轉倒置時,可作為支撐,使器蓋作為一件單獨的食盤使用,在器蓋沿口處有4個相對的小獸首,可與器身口沿相扣合,器蓋內有2行6字銘文;器身兩側各置有一對稱的獸面形器耳,方形底座,類似于爐灶,留有一個生火加熱的空間。
對于“蔡侯申”升鼎為束腰形狀,孫曉菲表示,有一種說法,講可能是受“楚王好細腰”的影響,但屬于猜測,沒辦法確定。
在《墨子·兼愛(中)》中記載了“楚王好細腰”這個典故,“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據了解,楚靈王是歷史上有名的窮奢極欲的昏暴之君,對外窮兵黷武,于公元前531年,殺蔡靈侯而后滅掉蔡國。
楚國強大,蔡國弱小。楚國恃強凌弱,讓蔡國這個附屬小國惶恐不安。公元前528年,蔡平侯復國,并遷都新蔡(今河南新蔡縣)。公元前493年,在吳國幫助下,蔡昭侯又將蔡國都城由新蔡遷于州來(今淮南壽縣、鳳臺一帶)。兩年后,即公元前491年,因怕再次遷都,蔡昭侯被蔡國大夫們殺死,擁立其子朔為國君,也就是蔡成侯。但蔡國無論怎么遷都,最終都沒能逃脫滅國的命運,于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所滅。
蔡昭侯雖然被殺,但死后可能還是依國君之禮被風光大葬,并為后人留下了探尋那個時代的點點印記。(記者 張明星 付莉榮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