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筑牢安全生產“堤壩”
安全,關乎社會大眾福祉,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更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必須時刻緊繃安全之弦。
去年以來,市應急管理局全面落實市委決策部署,持續壓緊壓實各級安全生產責任,以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整治“2023行動”為主線,滾動排查整治重大風險隱患,防范化解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領域重大風險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據了解,我市應急管理部門全力做好了6次強降雨、臺風“杜蘇芮”“卡努”防范應對和大通區2.4級地震應急處置,全市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21起、死亡22人,未發生較大事故,工貿行業無生產安全責任性死亡事故,事故起數、死亡人數處于全省較低水平,未發生因災亡人事件。
聚焦重點領域,滾動排查整治重大隱患
2023年,我市聚焦危險化學品、煤礦、交通運輸、燃氣、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系統排查整治重大安全隱患360處,把一個個“隱患清單”變為“成果清單”。
市委書記、市長、分管副市長“輪番上陣”,深入企業現場辦公,“面對面”指導危險化學品企業細化396處隱患問題整改措施,“點對點”推動煤礦智能化轉型升級,朱集東礦在2023年全國采煤工作面智能創新大賽決賽中榮獲“薄煤層”賽道特等獎。建立了重點時段信息提醒和關鍵節點督導機制,“兩會”“五一”等重要時間節點,“點對點”發函提示縣區(園區)、市有關部門,“一對一”下沉督導縣區(園區),督促各級各有關部門落實落細安全生產責任,切實做好安全生產防范工作。同時,分級掛牌督辦突出隱患,市政府掛牌15處重大火災隱患,市安委會掛牌16處重大隱患和168處交通隱患、市安委辦掛牌16處危化重大隱患和1216處重點隱患。12月8日,市安委辦集中約談掛牌隱患整治不力的14家單位相關負責人。
強化統籌協調,全力防范各類自然災害
我市充分發揮防汛抗旱、抗震、森林防火和減災救災等辦公室統籌協調作用,抓落實、破難題、建機制,妥善應對各類突發自然災害。
為精準鎖定風險隱患,我市全面厘清薄弱環節和關鍵區域,整合防汛抗旱資料、資源,繪制淮南市防汛抗旱“一張圖”,詳細列出2003年以來歷史險工險段和突出風險隱患73處、水利設施70座、倉庫22個、隊伍13支、地質災害16處、易澇點96處。積極探索建設市級救災物資前置儲備點,2023年完成2個鄉鎮級前置儲備庫、14個村級前置儲備點建設,向壽縣、鳳臺縣等5個縣區前置折疊床、棉被、毛巾被等各類應急救災物資3590件,持續提升鄉鎮基層應急處置能力和防災救災保障水平。緊緊圍繞隱患排查、風險管控、應急保障等方面,完成21個試點鄉鎮(街道)防汛抗旱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田家庵區國慶街道在轄區重點易澇區域安裝實時監控、“村村通”大喇叭等典型做法在全省推廣。煤礦創一級標準化礦井7座。全省率先開通抖音號,發布宣傳視頻535個,“吸粉”2.55萬,播放量達5154.9萬次。以“防范災害風險 護航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舉辦“應急杯”抖音短視頻大賽,防災減災科普視頻播放量達100余萬次。
強化基層基礎,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統籌推進全市應急預案體系、應急救援隊伍和應急指揮平臺建設,不斷提升應急處突能力。
健全多部門會商研判制度,聚焦災前、臨災、災中等關鍵時間點,及時開展“叫應”服務,通過云平臺發布各類災害預警信息46次21萬余條,提示防范工作重點。按照實戰標準,協調、指導縣區、部門、企事業單位修訂應急預案5526個,《淮南市田家庵區國慶街道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作為示范文本在全省推廣。配置更新應急救援物資和防護裝備,儲備袋類319.15萬條、布料類93.75萬平方米、砂石料9.27萬立方米、樁木5243.79立方米、橡皮舟84艘、沖鋒舟59艘、救生設備1.9萬套,確保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完善區域合作、資源共享、信息通報、聯動響應等機制,與合肥、蚌埠、滁州、六安、阜陽、亳州等6個毗鄰市簽訂突發事件應急聯動工作協議,提升協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與此同時,建立常態聯絡、聯合勘察等軍地協作機制,將8300名民兵納入全市應急救援隊伍體系。以“競”促練,在全省率先開展災害信息員業務技能競賽,10支隊伍46名災害信息員同臺競技。
今年以來,為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市應急管理部門科學組織,提前部署,采取致力于“查”,抓牢安全生產“基本盤”;著眼于“防”,筑牢防災減災“安全堤”;聚焦于“實”,打牢應急管理“戰斗力”等多項舉措,以“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為主線,慎終如始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各項工作,持續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記者 魯松 通訊員 劉勝利 李方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