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上窯鎮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為重要政治任務,聚力組織建設、基層治理、產業發展,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強化組織建設,筑牢鄉村振興“橋頭堡”。該鎮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筑牢鄉村振興的堅強戰斗堡壘。對換屆后的村“兩委”班子情況定期摸排,及時補齊5名空缺村“兩委”班子成員。建立健全村級后備干部儲存、培養、選拔機制,選派機關干部、大學生村官等群體到村工作。定期組織村黨組織書記“擂臺比武”、村干部賦能培訓、走村觀摩、外出學習等活動,提高村干部的實踐能力。定期摸排梳理鎮域內的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常態化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工作。
聚焦基層治理,完善鄉村振興“治理網”。該鎮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建立健全村黨組織對村級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機制,推動村黨組織書記兼任集體經濟合作社、村辦企業負責人。深入推進“共產黨員戶”授牌,引導廣大黨員在鄉村振興的戰場上主動“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大力推行網格化服務,將全鎮劃分為44個網格,探索實施“421”信訪工作法,強化鄰里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的協調聯動,將鄉村矛盾糾紛及時化解在萌芽狀態。2023年以來,全鎮共接待群眾來訪36批128人次,結案率達到100%。
立足產業發展,培育鄉村振興“活力源”。該鎮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查閱資料等方式,全面了解分析各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厘清思路。探索實施黨支部引領合作社,注冊商標“鄉約歸犁”,逐步建成以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產業鏈。探索“村集體+農戶+企業”的產業模式,培育紅光村的葡萄和秋月梨、馬廟村的瓜蔞子、窯河村的甲魚和大閘蟹等特色產品。支持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揮新型職業農民帶動作用,幫助200余人實現就近就業,帶動流動就業人員約1000余人次。(通訊員 陳芳芳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