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件事多次辦”到“一件事一次辦”再到“最多跑一次”;從“來回跑”到“一次辦”再到“零見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形成了機制順暢、便捷高效、惠民利企、安全可靠的自然資源管理工作體系,為“放管服”實踐提供了生動注解,繪就群眾美好生活的幸福底色。
勇敢向前,改革創新不止步
把握方向,逐項落實。印發《工業建設用地帶設計方案出讓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淮南市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建立“用地清單制”實施細則(試行)》等,全面推廣落實“交房(地)即發證”“驗收即拿證”“拿地即開工”工作,把企業的“等地期”變為辦件的“加速期”。
改革創新,穩步推進。加快推進全市開發區“標準地”改革,出臺《關于全市開發區“標準地”改革的實施意見》,建立了全市開發區“標準地”改革市直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標準地”改革推進過程中的重要問題;明確“標準地”改革職責任務分工,推動重大改革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實。
健全機制,分類指導。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解決工業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有關意見的通知》,解決部分工業企業因建設年代久遠,缺少規劃、建設手續等原因導致無法辦理不動產登記問題;自然資源、稅務、住建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解決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保障性住房”“難安置”“保交樓”民生類項目和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工業類項目為重點,為保障人民群眾財產合法權益,提供堅實可靠支撐。
數據賦能,提質增效求突破
持續優化,業務集成。設立交易、稅收、登記“三位一體”綜合窗口,集成水、電、氣聯動過戶,打造“一窗受理”服務模式,實現“進一扇門、取一個號、跑一扇窗、辦多件事”。在省內率先實現“稅費同繳、一次付清”的“合一支付”新模式,涉及納稅金額31746.439萬元。積極拓展“互聯網+不動產登記”服務范圍,實現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合同、電子簽名在不動產登記業務中的場景應用,面向金融機構、公證、法院、社區、開發園區、公積金、開發公司等多個群體延伸網上辦事端口,以“網辦、掌上辦”提升為切入點,實現“一次不用跑”的“不見面辦理”。
數據共享,雙向賦能。自然資源、住建、稅務3部門聯合印發《不動產全生命周期“一碼關聯”應用工作方案》,實現不動產單元代碼推送,關聯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流程,完成《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等電子證照賦碼,貫穿用地預審與項目選址、用地審批、用地規劃、土地供應,實現新建項目信息跨部門、跨系統全程追溯。
升級平臺,智慧管理。建設市縣一體化智享平臺,實現“七統一”,即市縣區域內線上線下業務事項統一、申辦流程統一、材料清單統一、受理標準統一、基礎數據庫統一、空間數據庫統一、軟件功能統一,實現全城通辦,智能審核、智能問答等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開展三維不動產建設試點,研發三維不動產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實現“一碼關聯+三維不動產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創新應用模式,通過三維全可視、一碼管空間,提供從數據、服務到功能的全方位能力,提升不動產業務智慧化管理水平。
服務為民,便民利企不停歇
提升服務效能,審批“加速度”。完成“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多測合一”制度改革,將人防、應急、生態環境、城建、房產、各區政府及管委會等部門納入網上推送并聯審查,為行政審批按下“加速鍵”。優化不動產登記流程,實現全類型登記業務1個工作日辦結,涉企業務0.5個工作日辦結。在省內率先開啟電子納稅憑證共享應用,實現不動產登記時納稅憑證免提交,辦理時間壓縮50%,涉及納稅金額559萬元。
落實改革舉措,增加“便利度”。全面推行二手房“帶押過戶”新模式,涉及貸款金額約2800萬元,解決“帶押”二手房轉移登記過程中“轉貸”時間長、風險高、資金負擔重等問題。開展“交地即辦證”“交房即辦證”等不動產登記“網格員移動到家”服務近1000余次,為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開通綠色通道160余次,辦理非公證繼承為辦事群眾節省公證費用約300萬元,“辦不成事”反映窗口解答現場咨詢和提供辦理指引60余件。
壓實工作責任,增強“惠民度”。建立原因、責任、措施、期限四項責任清單臺賬,逐項管理,分類施策,為企業量身定制化解方案,全程跟蹤辦理進度,形成全鏈條閉環管理解決機制,“難辦證”“難安置”專項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記者 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