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法院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今年以來,淮南法院深入踐行“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以“四有”舉措,做優暖商服務、做實惠商行動、做強安商審判,平等保護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司法服務保障。
暖企有心,主動服務驅動“紅色引擎”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最有發言權。早在4月初,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市工商聯召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營企業家代表調研座談會。10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營企業家代表受邀參加,聚焦優化法治營商環境、健全司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機制,講感受、提建議、謀舉措。
“本次會議特別之處在于更偏重交流。會議的大多數時間都交給各位,大家盡管敞開心扉,抒心聲、道實情。”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文則俊開門見山。
“建筑工程領域法律實務非常專業,對于相關法律規定企業總是吃得不深,把握不準,建議組織一線法官多到咱們企業上課,幫助我們少踩坑,少吃虧。”“合法合規經營是企業的生命線,但司法維權成本也比較高。建議涉企案件的處理,加大調解力度,降低企業的維權成本。”“建議法院加大涉企案件執行力度,多用善意執行舉措,提升執行溫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企業家們直抒胸臆,市中院黨組現場辦公,對全市法院送法進企業、“惠民暖企”專項執行行動等具體舉措一一部署。
淮南中院還與市工商聯一致決定,建立雙向溝通聯絡機制,研究出臺《關于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的意見》,在加強涉企案件辦理、健全涉企錯案甄別糾正常態化機制、降低企業維權成本等方面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7月起,在淮南中院黨組部署下,全市兩級法院領導班子成員開展企業大走訪活動,堅持問題導向,對標細化服務舉措。文則俊率先垂范,利用兩天時間走進禾潤生物科技、金達力蓄電池、富華服飾等多家當地企業,加強與企業互動,幫助企業提高風險防控能力,為企業經營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兩級法院領導班子成員共計走訪企業83家,現場收集百余條意見,企業訴求收集、研判、交辦、反饋的閉環機制逐步建立。
“親”不逾矩、“清”不遠疏。淮南法院堅持主動靠上去,在與民營企業建立親清關系中先行一步。
服務有力,高效便捷暢通“綠色通道”
為推動更多涉企糾紛高效化解,淮南法院積極融入本地訴源治理大格局,向外拓展涉企糾紛多元化解渠道,組織涉保險、律師、勞保等24個行業的調解組織和辦事機構進駐法院訴訟服務中心開展工作,建立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訴非銜接機制,統一類型化糾紛賠償標準、證據規則等,預防和減少糾紛產生。
壽縣法院堅持系統觀念,深化應用“法院+仲裁”調解模式,法院與仲裁委實現資源整合、信息共享,以“強化和解、鼓勵調解、加快仲裁、銜接訴訟”模式,妥善高效化解勞動爭議糾紛。截至目前,壽縣法院本年度已受理勞動爭議案件474件,其中判決43件,調解264件,調解率55.9%,當地企業用工難題得到有效紓解。
為最大限度便利企業化解知識產權糾紛,大通區法院在知識產權糾紛訴源治理方面凝聚最大合力。該院與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走訪轄區內多家個體工商戶,面對面普及商標法等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引導經營者形成尊重知識、保護產權的觀念。同時聘任來自市場監管、行業協會等部門的多名特邀調解員,推行“特邀調解先行—行政調解庭前—法院裁判指引”分層共治模式,深化協同治理。
謝家集區法院搭建線上訴源治理平臺,讓大量涉企糾紛止于訴前、化于萌芽。糾紛信息對接“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依托大數據互通互聯,在線統合轄區解紛資源,通過統一受理、集中調度、工單督辦,為市場主體提供全流程在線多元解紛服務。
淮南法院為將涉企糾紛調解方式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在訴訟服務大廳展示“示范性裁判”,針對買賣合同、勞資糾紛、金融借貸等問題多發領域,公開300余件審判精品案例。同時,開辟涉企服務綠色通道,開通公民身份信息、市場主體登記信息、不動產登記信息等一鍵查詢,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
“救治”有方,善意執行彰顯“司法智慧”
在提升執行力度的同時,淮南法院更注重維護企業權益,強化規范執行。
在近日辦理的一起安徽某工程有限公司與淮南市某酒店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淮南中院深入剖析企業困境,通過“放水養魚”執行方式,積極促成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
淮南市某酒店有限公司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申請人安徽某工程有限公司向淮南中院申請強制執行18萬余元。淮南中院立案執行后,通過執行網絡查控系統,未查詢到被執行人名下有可供執行的財產,且被執行人在其他法院有執行案件未履行,涉及金額在百萬元以上。執行法院另查明被執行人在淮南市經營一家酒店,由于前兩年遭遇行業“寒冬”,酒店一直處于虧損狀態,難以一次性清償所有債務。另外酒店的資產多集中在電梯設備、家具家電等固定資產上,如果直接采取拍賣變賣等強制執行措施,債權人的權益雖然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實現,但該酒店將難以繼續經營下去,酒店員工的就業也將受到影響。
鑒于此,執行法官將被執行人的困境向申請執行人充分釋明,在得到申請執行人的理解和支持后,積極促成雙方達成分期履行的和解方案。同時,對被執行人所有的中央空調等資產進行“活封”,被執行人可以繼續使用以維持酒店的正常經營,但在未全部履行完畢之前,不允許處置被查封的財產以保障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和解協議簽訂后,被執行企業得以正常經營,申請執行人權益分期得到兌現。
典型引路,貫徹善意文明執行理念,最大限度減少對被執行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不利影響,淮南法院努力尋找執行“最優解”,通過分期騰退、分期還款、靈活查封、引入合作企業擔保等“放水養魚”執行方式,最終推進勝訴債權受償和民營企業重生的雙贏。
“在把‘暖企’行動作為重心和牽引的同時,將‘助企、護企、惠企、安企’行動作為協同和支撐,為市場主體煥發活力、提振信心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淮南中院執行局負責人介紹。
創新有為,紓困解難釋放“司法動能”
對民營企業等市場主體而言,在訴訟過程中,耗費的精力就是成本,到位的權利就是收益。淮南法院通過創新高效審判、集約協作,為企業解紛降低成本、提質增效。
潘集區法院深入推進民商事案件繁簡分流,對案情簡單、涉案材料完備的民商事案件縮短立案、送達與審結時間,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訴訟時間成本。同時出臺《立審執銜接工作實施細則》,壓縮內部流轉時間,推動“立審執破”高效銜接。
八公山區法院依托電子送達服務外包形式,積極構建電子送達體系,成立“司法文書送達一體化中心”,構建從文書制作、送達、簽收到查看回執全流程覆蓋的“一站式中心”,實現一鍵送達、全程留痕。系統上線1個月以來,成功向受送達人的電子郵箱、即時通訊賬號、訴訟平臺專用賬號等網絡地址送達案件908件,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企業主少“跑腿”。
田家庵區法院深入分析行政執法突出問題,并對建設法治政府、優化營商環境提出意見建議和展望,有針對性地提出司法建議,促使政府從執法程序上樹立依法行政理念,通過助推法治政府建設營造良好政務環境,讓企業安心經營、放心投資。
大通區政府牽頭成立破產工作領導小組,區法院積極參與,制定《大通區企業破產府院聯動協調工作機制》,定期召開破產重整協調會議,充分發揮政府資源調配、法院專業審判的作用,讓法院在一線進行項目推進,權衡各方債權人的利益,保障債權人權益最大化,由黨委政府為法院提供背后保障,統籌解決企業破產中的風險防范、財產接管、資產處置、企業注銷、防止逃廢債等問題,真正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法院審判、部門聯動”大格局。(通訊員 方 碩 記者 張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