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辦得這么快,這下孩子在外地購房落戶不用犯愁了。”10月8日,家住鳳臺縣顧橋鎮搬遷安置區的程國東拿著剛分好的新戶口本高興地說:“自搬進安置區的新居里,多年來,我們一家人一直共用一個戶口本,如今兩個兒子分別在外地工作和就學,因沒有單獨的戶口信息,很多事情辦起來很不方便,村里的信訪員兼調解員王建設主動上門了解核實情況后,找到土地所和派出所,半天的工夫就把問題解決了。”
鳳臺縣顧橋鎮是典型的涉礦鄉鎮,10個行政村有9個涉及采煤沉陷搬遷安置,歷史遺留問題多、群眾信訪投訴多、鄰里矛盾糾紛多,給基層社會治理帶來很大挑戰。對此,顧橋鎮進一步轉換工作思路,把矛盾糾紛調處和信訪化解工作作為改作風、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一改兩為”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把村里有威信的老黨員、老村干重新返聘上崗,調解室和信訪室合署辦公,實現村村都有調解室,都有調解員,通過實地走訪,梳理訴求清單,制定時間表,逐條逐項解決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切實辦好群眾的急事、難事、煩心事。
今年6月份,顧橋鎮臨淝村村民劉傳勤因旁邊養殖戶產生的生產廢水流入自家耕地里,兩家因此發生很深的矛盾糾紛。了解這一情況后,村里人民調解員劉路和村干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了解實情,實地研判,收集法理依據,并將兩家戶主叫到一起,厘清矛盾糾紛癥結,共同商討解決辦法,經深入調解,通過村委會人員現場丈量,養殖戶同意對劉傳勤家無法耕種的0.31畝耕地進行補償,同時按要求在養殖區周圍開挖排水溝,解決了廢水排放問題。
前不久,顧橋鎮南圩村村民張順合來到村調解室反映自家地里的黃豆被鄰居打農藥時損壞了一部分,多次找到對方討要說法均未果。村調解員朱玉磊聯合鎮農技人員對被損壞的黃豆地進行實地核查后,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法理與情理溝通,通過經濟補償的方式,最終兩家人的糾紛得到合理化解。
顧橋鎮寺西村村民鄭以云老人多年來公媳之間一直不和,矛盾很深,媳婦稱這些年家里的11畝土地的補貼一直都是公公領取,現在公公年紀較大,想趁公公健在時,將土地、地畝補貼資金分割開,防止以后扯不清,同時提出公婆的贍養和醫療支出費用由3個兒子均攤。對此公媳兩人一直沒有溝通好,導致矛盾進一步加深激化。為此,鎮村兩級調解員李玉龍多次登門分別做公媳兩人的思想工作,最終把公媳兩人多年的積怨化解掉。
如今在顧橋鎮,村村調解員成為群眾的“說理人”和“跑腿人”,遇到煩心事和難辦事,找到他們就找到了依靠。為切實防范化解矛盾風險,顧橋鎮還圍繞重點領域、重點人員、重點村,深入開展信訪隱患摸底排查化解工作,把涉采煤沉陷、征地拆遷等重點領域,登記造冊,落實鎮村兩級包保,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不遺漏,把矛盾糾紛隱患化解到萌芽狀態。僅今年上半年,鎮、村調委會共排查調處各類矛盾糾紛80余起,調處成功率達95%以上,未發生因矛盾糾紛調解不當而引發的民轉刑或非正常死亡案。自2020年以來,該鎮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市平安建設優秀先進鄉鎮。
“在積極發揮好村級調解員作用的同時,我們還推行‘線上問診、線下開藥’和‘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新模式,鎮紀委、司法、信訪協同辦公,聯席推進,圍繞群眾訴求,開門接訪聽清楚、深入調研問清楚、依法依規講清楚、息訴化解辦清楚,杜絕了‘小糾紛’變成‘大矛盾’、‘小隱患’變成‘大問題’。”顧橋鎮負責人告訴記者。(通訊員 徐艷友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