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越穩,創業越熱,“好飯碗”就越端越牢。讓老百姓端穩飯碗,是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面對這一民生“必答題”,潘集區堅持“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工作理念,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促進就業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目標,以就近就業、技能培訓、強化對接、推進全民創業等為手段,加快繪制就業“一張圖”,以高質量就業助推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家門口”就業促安心
自“暖民心就業促進行動”實施以來,潘集區按照“政府主導抓落實、社會力量共參與、線上線下齊聯動”,在轄區內積極打造“三公里”就業圈,推進充分就業社區建設。
潘集區開發了“社區快聘”線上招聘求職平臺,求職人員通過手機可隨時隨地查找崗位、享受崗位推薦等暖心服務,實現“家門口”就業,省去外出務工煩惱。今年年初,潘集區被確定為2022年度安徽省“三公里”就業圈、充分就業社區建設先進地區,作為全市唯一一個縣區獲省獎補資金100萬元。今年,“三公里”就業圈覆蓋全區37個社區,覆蓋率達100%,18個社區達到充分就業社區建設標準。
“三單式”培訓真暖心
家住蘆集鎮蘆集村的陳雪榮,了解到政府實施的“新徽菜 名徽廚”行動,想通過徽菜師傅培訓獲得一技之長,今年2月她報名參加區人社部門組織的蘆集綠豆圓湯制作培訓,7天半的培訓使她掌握了蘆集綠豆圓湯的制作技術,目前,她在潘集電廠門口經營一家以蘆集綠豆圓湯為主的早餐小吃店。“小吃店的生意很好,有了穩定的收入,我家的日子會越來越紅火。”陳雪榮高興地說。
該區人社部門開“菜單”、勞動者“點單”、財政“埋單”,支持公辦院校承辦職業技能培訓,鼓勵轄區社會力量興辦民辦職業培訓學校,開設多樣培訓工種,參與培訓供給。今年以來,共培訓2503人,其中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2496人,新增技能人才2222人,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與此同時,提供就業崗位推送、創業扶持一條龍服務。通過培訓,勞動者由體能型就業向技能型就業轉變,拓寬了就業門路,端牢了就業飯碗。
“保姆式”對接更貼心
今年年初,區人社部門抓住農民工返鄉過年契機,在潘集經濟開發區(北區)舉辦聲勢浩大的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邀請勞動者走進園區,與企業面對面交流,倡導群眾本地就近就業,切實解決了園區企業招工需求。同時為滿足企業對不同人才的用工需求,主動對接市內各大高校,抓住大學生畢業季的有利時機,做好企業進校園招聘服務,當好企業高校牽手“紅娘”。轄區安徽新嘉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多次參加安理大、淮南師院、淮南聯大等高校校園招聘,取得滿意效果,已同5名畢業生簽訂留用協議,錄用人員被安排到化工操作工崗位,并作為后備管理干部培養使用。
潘集區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持續舉辦“2+N”招聘會166場,服務企業1776家(次),達成就業意向411人,引導96家企業注冊安徽公共招聘網、459人通過安徽公共招聘網投遞網上個人簡歷,牽手企業走進高校招聘,建立企業用工需求、勞動者求職需求清單,召開園區企業用工座談會,通過區政府網站、“潘集發布”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向社會發布招工信息。一項項貼心服務,一個個務實之舉,縮短了對接距離,受到社會廣泛認可。
“扶上馬”創業強信心
位于潘集鎮的淮南市海川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開峰,今年又成功辦理了財政貼息創業擔保貸款20萬元,這是他第3次獲得創業擔保貸款。他所經營的公司主要以鱖魚、花鰱等養殖銷售為主,有了貸款的支持,公司穩步發展,不斷擴大生產,穩定帶動周邊群眾就業16人,趕上忙季,吸引靈活用工達40人之多,公司年銷售額近千萬元,有力地推動了當地鄉村振興。
潘集區用足用好創業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簡化辦理程序,今年已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43筆、7467萬元。“周六創業課”走進潘集經濟開發區,聚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邀請創業導師、大學教授授課,60余人聆聽課程,為園區企業賦能,助力鄉村振興,增強了創業者信心和底氣。正在組織開展的SYB、網絡創業培訓活動,更是為全民創業注入動能,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創業大軍,以創業帶動就業,地方經濟實現增量發展。(通訊員 譚 敏 張 強 記者 張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