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在壽縣迎河鎮李臺村豐澤園蘆筍家庭農場種植基地,一株株蘆筍嫩莖破土而出,青翠蔥郁,十幾名務工村民沿著壟溝來回忙著收割,車間里三五成群的村民們正在分揀、捆綁、裝箱,傳出陣陣歡聲笑語,呈現一派繁忙的景象。
豐澤園基地負責人王本利是迎河鎮李臺村人,曾在上海務工27年,主要從事買賣蘆筍生意,同時學會了蘆筍種植技術。2017年他返鄉創業,籌集資金300多萬元,流轉160多畝土地,新建310個大棚種植蘆筍,逐步走上致富路。蘆筍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整棚、育苗、移栽、除草、施肥、打藥、采摘等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每天有固定10多位周邊村民到基地務工,采摘高峰期用工量可達三四十人,讓部分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靈活就業。“像我這樣的年齡,又沒什么文化,外出打工不方便,在這里找活干,出門幾步路就到了,忙的時候一個月可拿到3000元。自己有了掙錢門路,也不用伸手向子女要,還能照顧到全家的老少,我心里可滿足了。”李臺村坡北組60多歲的張玉林高興地說道。
蘆筍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藥用價值,有“蔬菜之王”的美稱。沿淠河灣的李臺村,土壤為砂土地,適宜種植蘆筍。該基地的蘆筍全部采用有機肥,不噴農藥,是真正的綠色無公害產品,憑著放心過硬的品質,產品遠銷上海、杭州、合肥等地。蘆筍種植,具有容易成活、發芽率高、耐旱耐寒等特點,從1月至10月期間,可供三茬采摘,畝產可創3000多斤,春節期間可賣到每斤20多元,該基地蘆筍種植年收入可達100多萬元。
“今年天氣好,蘆筍長勢喜人,市場供不應求,對自愿加入農場種植蘆筍的農戶,我負責提供蘆筍苗、技術指導和統一收購銷售,不愁賣不掉。”王本利信心滿滿地說道。在王本利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種植蘆筍的隊伍,現在李臺村種植蘆筍共200余畝,并輻射到周邊大店、新墻等村,相鄰的張李鄉種植面積也達到了100多畝。小蘆筍已成為當地特色蔬菜產業之一,逐步帶動更多鄉親們增收致富。(通訊員 蔡士宏 記者 吳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