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在市委組織部大力支持下,市民政局創新“黨建+老年助餐”服務模式,采取開展“紅心助餐”、打造“紅色港灣”、實施“紅色運營”、激活“紅色先鋒”等方式,用心用情用力讓老人享受到省心、開心、暖心、放心、舒心、安心的“六心”老年助餐服務,努力打造“黨建引領 暖心助餐”老年助餐服務黨建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老年食堂(助餐點)551家,其中,城市老年食堂280家,農村老年食堂271家,滿足了不少于12萬老年人的就餐需求。
激發參與熱情,開展“紅心助餐”。我市創新志愿模式,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組織作用,推行“黨建引領、社工助推、志愿者參與”的工作模式,將黨建與社工相融合,成立“黨員紅心志愿服務隊”,組織黨員志愿者開展衛生清潔、配餐助餐、幫辦代辦等服務,營造敬老愛老的良好氛圍。發動社會力量,開展“五社聯動紅心老年助餐”,引導留守婦女、返鄉青年、低齡健康老人、網格員、社會工作者、老黨員、親屬鄰里共同參與老年助餐,提升助餐服務質量。拓寬載體渠道,組織“善行淮南—老年助餐開放日”專題活動,在元旦、端午、國慶、中秋等重大節假日當天老年人用餐享受優惠,依托助餐機構開展老年朋友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鳳臺縣“小城大愛”老年助餐企業組織免費為行動不便的孤寡獨居老人送餐,八公山團結社區老年食堂與特殊困難孤寡老人建立包保協議,田家庵區舜耕鎮鐘郢社區組建愛心志愿送餐隊為空巢、獨居、留守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門、幫辦代辦等服務,廣受群眾好評。2022年以來,全市共開展各類老年助餐志愿服務3萬余人次。
整合服務資源,打造“紅色港灣”。在黨建引領下,我市積極推進老年食堂改造升級工作,將具備條件的老年食堂(助餐點)打造為集助餐、照護、醫療、康復為一體的康養綜合體,并“以大帶小”運營社區養老服務站,由街道輻射帶動社區,延伸到居家上門服務,形成有序銜接的養老服務鏈條,讓“15分鐘養老服務圈”看得見、摸得著。豐富服務內容,將老年助餐服務與其他助老工作相結合,定期組織開展健康義診、心理咨詢、知識講座、防詐宣傳、文體娛樂、社交互動等活動,讓老年餐桌成為“書桌”“茶桌”“娛樂桌”。打造服務品牌,堅持示范引領、規范建設,引導老年食堂(助餐點)與資金實力強、服務口碑好、管理運營規范的紅色企業合作;發揮社會組織、志愿者作用,在老年食堂(助餐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紅色品牌”。田家庵區柏園社區養老服務站被列為黨建+助餐示范點以來,積極拓展為老服務功能,為周邊老人提供就餐娛樂、免費體檢、日間照料等服務,受到老人們的歡迎。
立足實際情況,創新“紅色運營”。我市堅持多方參與保障運營,探索出“黨群服務中心+老年助餐”“紅色養老機構+老年助餐”“紅色餐飲企業+老年助餐”等多種紅色老年助餐模式,實現老年助餐可持續化運營。多元分擔引入活水,完善“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慈善捐一點、志愿做一點”的多元參與和分擔機制,持續擴大老年助餐服務有效供給,真正把老年助餐落到實處。多維服務物業助餐,重點結合“皖美紅色物業”建設,推進“物業+養老+助餐”老年助餐服務模式,利用物業服務企業距離近、人員熟等自身優勢,在住宅小區、物業服務單元,面向高齡、獨居、空巢、失能等有需求的老年人推出免費送餐、上門修理、事項代辦等定制化、個性化服務。金嶺社區作為全省首個“物業+養老服務”試點項目,養老服務站工作人員在疫情期間為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務,老年人感慨道:自己年齡大了煮飯做菜不方便,疫情又不敢出門,社區開展的物業+養老服務解決了日常生活中的大問題。
強化監管力量,激活“紅色先鋒”。我市發揮社區離退休黨支部作用,開展聯合督查,選聘離退休黨員老干部擔任老年助餐質量義務監督員,聯合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和社區工作站定期組織檢查活動,嚴查老年助餐點的食品經營許可證、工作人員健康證等。發揮社區黨員志愿者作用,落實實地監管,社區黨員志愿者擔任食品安全監管員,定期對助餐食堂運送食材、制作菜品、買飯用餐、定價等環節進行實地查看,嚴把食品質量關,讓老人們吃得安全、放心,使社區真正成為老年人老有所依的家園。發揮老年助餐“回音壁”作用,暢通反饋渠道,持續抓好助餐服務機構的運營管理,通過政府網站、微信公眾號公布投訴咨詢電話,在老年食堂(助餐點)設置意見箱等方式,廣泛接受群眾助餐意見建議,暢通“回音壁”最后一米,進一步提升助餐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黨建引領老年助餐,讓老年人悅享“紅色幸福”味道。市民政局主要負責同志表示,2023年將大力推進87個城市老年食堂(助餐點)和84個農村社區食堂(助餐點)建設運營,并將黨建引領老年助餐融入“十五分鐘老年助餐服務圈”,進一步提升老年助餐服務質量、豐富老年助餐內涵,推動老年助餐服務可持續發展,溫暖老年人的幸福“食”光。(記者 朱慶磊 通訊員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