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文旅系統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對文旅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文旅系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淮南高質量發展積極貢獻文旅力量。
看清優勢,堅定文化自信。一是燦爛的歷史文化。淮南文化遺址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有“淝水之戰”古戰場遺址、“淮南蟲”古化石遺址等重要歷史文化遺址。二是多彩的民間文化。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特色鮮明,有花鼓燈、火老虎、正陽關抬閣肘閣、豆腐傳統制作技藝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個省級代表性項目,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民間藝術、傳統技藝。三是獨特的地方文化。淮南是豆腐的發祥地、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有享譽全國的豆腐文化、花鼓燈藝術、少兒藝術以及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淮南市博物館、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八公山地質博物館等一批特色博物館。四是扎實的文旅產業基礎。近年來重點打造了少兒藝術文化園、“紫金石—壽州窯”唐風雅苑文化園、206文化創意園區等文化產業園區,進一步增添了淮南文化旅游的活力和魅力。
正視差距,凝聚發展共識。一是文化產業發展理念滯后,文化資源轉化利用不夠,一些特色文化項目轉化為優勢旅游項目還亟待品牌化、大眾化、產業化的升級。二是文化企業規模不大,核心競爭力不強,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較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新興文化產業領域發展還不夠強。三是政策資金支持較少,文化市場發育不健全。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建設較慢,資金、人才、設備、技術等發展不全,文化市場發育不健全,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等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四是人才隊伍缺乏,文化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特別是缺乏引領產業發展的高端領軍人才、創意創新的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的復合人才。
認清形勢,錨定方向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等一系列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我們要深刻領悟、準確把握,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合淮同城化、淮河生態經濟帶等機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淮南高質量發展“綠色引擎”,奮力打造長三角區域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構筑淮南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精準發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一是穩步推進武王墩墓挖掘與保護工作,完成其保護和利用規劃,高起點高質量高規格開展武王墩景區整體建設。重點抓好武王墩發掘配套用房(設備)建設、武王墩墓保護展示設施(遺址博物館)建設、楚王陵配套設施(游客中心等)建設、武王墩出土文物博物館(武王墩博物院)和文物保護中心建設。二是抓好文化旅游項目,充分發揮市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文旅平臺作用,通過參股或合作形式,加快“淮河風情游”“淮河大濕地”、旅游風情街區、民宿度假區及景區配套設施的提升改造等文旅項目的開發、管理及運營。精心打造“江淮運河‘楚風漢韻·百里畫廊’”“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等文旅項目。加快推進壽州古城、古壽春城遺址公園、焦崗湖生態養老文化旅游綜合體、山南人民公園綜合提升項目,完善市文化藝術中心、河沿·高塘人家等項目旅游要素。三是辦好“文化惠民”實事,持續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突出市文化藝術中心淮南文化特色,完善市級公共文化服務。持續實施“送戲進萬村”等文化惠民工程,組織鄉村春晚、民俗展演展示等活動,加大文化供給力度,提高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持續推進精品文藝創作,聚焦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打造壽州鑼鼓、花鼓燈、推劇、少兒藝術等文藝精品項目,開展文化文藝展演展示系列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加強文物安全監督管理,開展全市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動;完善博物館各項功能設施,做好重點保護工程建設,推動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