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貫徹落實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
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通過的《決定》,對標黨中央決策和省委部署,銜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在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文明向上、政治清明的現代化美好淮南建設上取得新突破”目標和任務。全市干部群眾要充分認清形勢、把握機遇,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加快推動淮南高質量發展、重振老工業城市雄風的信心決心。
淮南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積極轉化運用、乘勢而上發展。黨中央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為我們發揮平臺數量較多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提供了難得機遇。中央部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求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這為我們發揮資源型城市、老工業城市產業基礎優勢,進一步做優能源產業、壯大新興產業提供了難得機遇。中央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為我們發揮戰略疊加優勢,推進閔行淮南城市結對合作、合淮同城化發展,加快融入大循環、更好連接雙循環提供了難得機遇。淮南重拾歷史榮光、開創美好未來之“勢”正在形成,全市上下必須因勢而動、順勢而為,牢牢抓住戰略機遇,吃干榨盡政策紅利,推動更多的淮南項目、淮南元素進入全國視野、納入全省布局,努力把政策機遇轉變為高質量發展的實績實效。
淮南正處于提速增效發力期,必須用足用好優勢、加快轉型升級。當前我市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資源要素充足、優勢十分明顯,轉型步伐加快,發展質量提升的基本態勢沒有變,正處在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全面提升發展質量的關鍵時期。能源基礎更加堅實,煤炭儲量豐富、電力基礎雄厚,特別是隨著國家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加快建設,潘集電廠、平電四期等一批煤電項目抓緊謀劃實施,我市的煤電潛力將進一步釋放、能源結構將進一步優化,必將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能源保障和項目支撐。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市區距合肥新橋機場僅40分鐘車程,擁有3條高速和4個站點,寧洛高速連接線、G3京臺高速公路西繞線等高速項目加快推進,即將實現所有區縣全部通高速, “三縱三橫”高速公路網逐漸成形,特別是隨著引江濟淮工程、淮南淮河航運樞紐及臨港經濟區加快建設,水陸空交織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日益完善,必將為發展商貿物流、促進經濟循環創造有利條件。科教資源更加豐富,創新型城市試點加快建設,目前全市共有安徽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9所、煤炭開采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院等國家科研平臺8家,數量均居全省前列。產業發展更加優化,擁有化工、醫藥、汽車等34個重要產業門類和40萬產業工人,隨著產業轉型攻堅行動的深入實施,智能顯示、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等一大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項目將集中落地開工,必將催生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淮南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擁有前所未有的優勢條件,必須堅持精準施策,注重揚長補短,圍繞產業轉型、結構升級、質量躍升等謀劃項目、布局產業,真正把優勢轉化為勝勢。
淮南正處于跨越發展窗口期,必須落實戰略安排、奮力追趕超越。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兩步走”戰略安排,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結合淮南實際,提出了“兩個同步走”的戰略安排,“第一個同步走”,就是到2035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現代化美好淮南,經濟總量較2020年增加兩倍以上。“第二個同步走”,就是到本世紀中葉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美好淮南。經過近幾年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一大批牽引力強、成長性高的優質項目相繼落地、蓬勃發展,為加快轉型提供了強勁動力,淮南進入了厚積薄發、奮起直追的嶄新階段。只要我們緊抓時間窗口,搶抓發展機遇,全面落實好“兩個同步走”的各項策略措施,集中力量辦好淮南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在全省發展方陣中晉級進位、走在前列。(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