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約高產、綠色高效、降本增收,在潘集區古溝回族鄉,以土地生產托管為代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正發揮著它巨大的能量,逐漸形成新的發展動能,在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
古溝回族鄉於湖村在2021年被確定為土地托管試點村,當年就完成土地托管1300多畝,占全村耕地面積80%以上。該村通過召開村支兩委會、村民代表會議及黨員大會,宣傳政策,統一思想,黨員帶頭,引領示范,通過廣播及入戶宣傳,打消群眾顧慮,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村集體經濟合作委托經營主體——淮南市安勝瓜果蔬菜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當年與淮南市春風糧油有限公司簽訂訂單合同,秋季播種小麥,托管后群眾每年畝收入800元,村集體收入50元。為了保障群眾利益不受損,在合同中還明確每季收割前支付群眾保底收益。土地托管后,有勞動能力的群眾大部分外出務工,少數群眾就地參與經營主體的農事生產。土地和農村勞動力的“雙重釋放”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能。
古溝回族鄉積極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著眼于解決“地誰來種、怎么種,集體經濟怎么發展、農民怎么增收”的問題,多措并舉規范運作,積極開展農業生產大托管。截至目前全鄉托管土地1.1萬畝,涉及9個村,9個服務主體,其中整村托管2個村。通過托管可實現畝均增收450元,累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20萬元。
古溝回族鄉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不急不躁,堅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激發村黨組織和村民的參與積極性,努力實現托管提質增效。
為了加深村黨組織和村民對土地托管的科學認知,古溝回族鄉采取召開座談會、舉辦培訓班、入戶走訪等形式開展政策宣傳,并邀請市、區農業農村局專家領導進行政策解讀和指導,提高知曉率。同時,堅持發揮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地緣人緣優勢,優先選擇聶圩、古溝、於湖等班子戰斗力強,農戶種植不方便的,托管意愿強的村開展試點,通過“以點帶面”實現托管提質擴面。按照群眾自愿的原則,古溝回族鄉還引導農戶將分散承包的土地委托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對村黨組織自身發展能力強、產業方向明確的,由村集體開展自主經營;對村黨組織致富帶富能力弱、產業優勢不突出的,按照“引大戶、利共享”的模式,將托管土地打包統一公開委托。鄉黨委政府對村集體推薦的第三方服務主體,從征信、口碑、實力等方面進行核實,確保實施的真實性和農戶的收益安全。通過村黨組織牽頭、黨員干部帶頭,引導農戶把不愿種、種不好、沒有能力經營的土地托管出來,推動農村零散土地化零為整、由小變大、成方成片,對個別不愿意托管的通過土地置換、統一服務等方式,實現規模化種植。此外,充分發揮鄉里糧食加工優勢,積極引導實施主體與勝宇谷物、多傳糧油、春風糧油等省市級龍頭企業合作,簽訂訂單回收協議,增加收入,可實現畝均增收約450元,保障了托管的可持續性。
一系列分門別類、行之有效的土地托管措施,把“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概念植入了廣大村民的心中,土地托管的熱情在古溝回族鄉全面迸發。
聶圩村村經濟合作組織托管村民300畝土地作為試點,明確一名村兩委成員負責經營,在合同里明確群眾保底收益800元每畝,并于當季收割前支付到位。當年種植小麥300畝,畝產達1000斤,銷售價格1.5元/斤,收入45萬元,生產成本投入32萬元(其中群眾保底收益12萬元、生產資料投入20萬元),實現村集體增收13萬元。聶圩村村民聶朋伍家有8畝多地,農忙時節務工回來,在看到本村部分群眾將土地托管后可以在外面安心務工,通過了解土地托管后畝均收入800元,比自己耕種還合適,實現土地不減產,自己在務工中還能增加收入,主動找到村里要求將土地托管。“家里土地有人管,自己在外有活做,兩不耽誤,有啥不好的呢?”聶朋伍笑呵呵地說。
古溝村黨員楊兵帶頭將自己10畝地托管后,引導本自然村35戶群眾將土地托管,規模化種植面積達到500畝,今年秋收水稻面積500畝,畝產均高達600公斤以上,與往年相比,畝均增收達100公斤以上。沉甸甸的收獲讓大家對土地托管贊不絕口。
潘集區古溝宇杰農場與淮南市勝宇谷物有限公司簽訂的600畝訂單,雖然高于市場價0.2元/斤,但是因為按要求種植了優質水稻珠兩優570,當年畝產達600公斤,畝產值達1920元,還是比普通水稻增收了450元左右。合作社負責人王世宇告訴記者:“規模化、規范化的種植實現了集約高產、降本增收、多方受益,土地托管托出了一片新天地。”
古溝回族鄉有關負責同志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我們鄉計劃2023年全鄉雙季托管面積達3萬畝,通過擴大統一托管規模,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搭建農業生產統一經營的服務平臺,在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真正讓土地托管‘托’出一片新希望。”(記者 賈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