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我們將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進一步鍛發展長板、補差距短板、固安全底板,蘊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以實際行動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扎實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各項工作要求在我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凝心聚力、篤行不怠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大通。
堅定不移推進產業體系現代化,奮力建設產業興旺的大通。始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把推進項目建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中心工作,深入實施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加快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集聚化、融合化發展。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綠色食品等六大新興產業,以園區標準化廠房建設為載體,推動產業集約集中集聚集群發展,著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示范區、現代裝備制造產業轉移示范區、現代商貿物流示范區、生態康養旅游示范區,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堅定不移推進城市建設現代化,奮力建設宜業宜居的大通。始終堅持以區域一體化、合淮同城化推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淮南東部城區,啟動推進城市主次干道和國省要道改擴建及其連接線建設,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著力構建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城市路網格局。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大力實施九龍崗南門口改造提升等一批城市更新項目,扎實做好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不斷完善水、電、氣、熱、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東部城區,城市品質得到全面提升。
堅定不移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奮力建設鄉村振興的大通。始終堅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動搖,持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入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積極爭創省級鄉村振興示范縣區。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努力實現“小田變大田、農田變良田”,圍繞食用菌、草莓、葡萄、漁業等特色農副產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堅持用“繡花”功夫建設美麗鄉村,以“小切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大變樣”,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堅定不移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奮力建設生態優美的大通。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嚴格落實“五控”措施、黑臭水體治理、土壤污染源頭防控等任務,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扎實推進上窯山、舜耕山生態修復,發展高塘湖生態凈水漁業,規劃建設沿淮河生態物流經濟帶、環高塘湖生態旅游農業經濟帶、環上窯山舜耕山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切實以高水平生態保護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奮力建設和諧幸福的大通。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實施十項“暖民心”行動,不斷提高就業、教育、醫療、社保、養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真正實現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弱有所扶、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大通,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做好信訪工作,不斷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統籌抓好疫情防控、防汛救災、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等工作,確保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作者系大通區委書記張友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