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大通區聚力抓黨建、促發展、暢交通、優生態、惠民生,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精彩答卷——歷盡天華成此景 勇立潮頭滿目新
工業園區,裝卸車輛往來穿梭;廣袤鄉村,旅游經濟蓬勃發展;美麗校園,不時傳來朗朗讀書聲……
金秋時節,漫步大通城鄉,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通區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勠力同心、奮楫爭先,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代化美好大通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一組亮眼數據見證大通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截至2021年底,全區生產總值達107.7億元,比2012年翻一番還多9.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57957.4元,比2012年翻一番還多4998.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82元,比2012年翻一番還多251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84元,比2012年翻一番還多4356元,“四項翻番”目標均如期實現。
一項項榮譽見證大通高質量發展的碩果。大通區先后榮獲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全國污染源普查先進集體,全省平安縣區、民營經濟考核先進縣區、黨政領導干部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考核優秀等省級以上榮譽稱號,并連續五年在全市對縣區考核工作中榮獲優秀等次。
強黨建、樹新風,鍛造發展的“主心骨”
【實例】 大通區先后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兩學一做”、“三嚴三實”、黨史學習教育等一系列主題教育,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
【方略】 十年來,大通區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持之以恒抓基層、打基礎、轉作風、強黨建,激勵干部擔當作為。成立區委巡察辦和巡察組;推行公車改革,完善公務接待制度;推進“互聯網+監督”和紀檢體制改革。開展專項整治,“四風”問題得到有效遏制,違規經商辦企業、扶貧領域突出問題、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等專項整治取得顯著成效。
興產業、育動能,提高發展的“含金量”
【實例】 唐興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等一批大項目落戶大通工業新區,樂森黑馬有限公司榮獲“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唐興機械裝備有限公司榮獲“淮南市市長質量獎”。
【方略】 經濟發展,以質取勝。十年來,大通區積極調優一產、提升二產、發展三產,三次產業由2012年的11.1:68.4:20.5調整為2021年的7.3∶41.8∶50.9,三次產業提質增效。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牛鼻子”。該區聚焦中央和省市重點投資導向,建立重點項目庫,累計實施重點項目322個,總投資達478億元。
現代工業提質擴容。2021年,全區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37.5億元,年均增長13.9%;77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134.5億元,年均增長27%。十年來,累計新增規模以上非煤電工業企業30家,占規模企業總數的比例達92%;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企業1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
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該區積極發展優質、高效、特色現代農業,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新增流轉土地8.59萬畝,創建國家、省、市級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359個。
現代服務業提質擴量。2021年服務業增加值54.8億元,占比十年間累計增加30.5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1.1%。
外打通、內暢通,鋪就發展的“新坦途”
【實例】 大通區占交通之地利,1條航道、2條國道、2條省道、4條高速、4條鐵路縱橫布局,京福高鐵淮南東站、商杭高鐵淮南南站坐落區境,淮南港洛河作業區、淮南港上窯珍珠碼頭開工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助力大道通衢成坦途。從大通城區出發,10分鐘上高速,15分鐘坐高鐵,50分鐘到機場,北京、深圳、廈門、蘭州等千里之城可朝發夕至。
【方略】 交通是城市的血管。大通區在打通外向“大通道”的同時,著力暢通城鄉交通“內循環”,實現公路通到“家門口”。十年間,新G206國道、九龍大道、淮上大橋等城市外環線建成投用,淮舜南路、洞山東路、中興路等城市主干道竣工通車,九連路、追夢路等東部城市路網加緊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95.35公里,村民組通硬化路、鄉鎮通三級路完成全覆蓋。
抓協調、重統籌,增強發展的“均衡度”
【實例】 大通區建成胡圩棚改、翰林庭院等安置房10445套,竣工廉租房、保障房18684套。同步推進8個先行示范村規劃設計,上窯鎮馬崗村、九龍崗鎮王樓村省級美麗中心村示范村即將竣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三大革命”,農村環衛作業市場化實現全覆蓋。
【方略】 十年來,大通區牢固樹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理念,實現城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城市華麗蝶變展新顏。該區全力推進城市更新,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東部新城。新建瀚城等標準化住宅小區11個,城鎮化率提升至72.9%。高標準完成洛河小區等11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惠及11412戶群眾。新建改造環鐵路等6個街頭游園;完成南城、金豐易居2個菜市場改造,建設居仁村、瀚城2個美食攤點群;增設機動車停車泊位5041個,非機動車停車泊位25410處;改造小街小巷15條、農村危(舊)房852戶,新建(改造)公廁26座、垃圾中轉站8座,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明顯提升。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該區累計投入各類扶貧專項資金4259.9萬元,建設產業扶貧類項目31個,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作為全省鄉村振興先行示范區,大通區與安徽農業大學簽訂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共建水產研究院和草莓科技小院;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引入項目13個、引進資金56億元,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總量16家。
優生態、筑優勢,提升發展的“含綠量”
【實例】大通區嚴格落實“五控”舉措,實行全年全域秸稈禁燒和禁燃禁放,PM_2.5濃度降至39.364微克/立方米、PM_10濃度降至71.3微克/立方米,較2012年分別下降71.3%、45.8%;優良天數比例達72.23%,較2012年增加近20個百分點。
【方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年來,大通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成污水處理設施16座,全區國考地表水斷面達標比例100%。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現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4條河湖、61個有林村(社區)全部納入河長制、林長制管理。上窯山、舜耕山封山禁采,累計植樹造林3.4萬畝,完成環山路環境綜合整治、長山生態修復等整治項目,啟動黃道山、狼洞山等生態修復項目。亞行城市水系綜合治理項目竣工驗收,世行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入選全省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先行區、中國與世界銀行合作40周年紀念典型案例,昔日滿目瘡痍的沉陷區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增福祉、惠民生,增進群眾的“獲得感”
【實例】大通區持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學校標準化建設,整合分流生源萎縮學校10所,新建、改建公辦幼兒園11所,新增學前教育階段學位1700個,公辦園幼兒占比從2012年的4.5%提升至50.2%。
【方略】發展為上,民生為本。十年來,大通區累計投入民生事業127.07億元,滾動實施民生工程173項,年均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80%以上。新增就業崗位4.37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順利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創建國家級認定;引進優質教育資源,世和雙語特色高中建成使用,淮師附小大通校區即將竣工。建成全民健身場地30處,村、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全面覆蓋。完成基層醫療體系標準化和“智醫助理”系統建設,大通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窯鎮中心衛生院被批準為省級醫養結合示范中心。認真落實計生新政,建成3歲以下托育機構1所。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供養標準不斷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全民參與,弱勢群體、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權益得到堅實保障,發展更具“民生溫度”!
歷盡天華成此景,勇立潮頭滿目新。展望大通區未來發展,處處涌動著發展的力量、向上的力量,現代化美好大通必將釋放新活力、綻放新光彩!(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