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黨建元素、記載發展歷史、傳承鄉土文化、助推鄉村發展”,我市建成35個村史館,打造農村基層黨建新窗口、農村黨員思想教育新陣地——留住鄉村文脈 筑起“精神家園”
“村史館里留存的老照片、老物件、家譜等,為我們留住了鄉愁,讓大家看到了保義鎮東樓村的美麗變遷。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干勁也越來越大。”日前,市委組織部組織我市各縣區選派干部到壽縣保義鎮代郢中心村觀摩東樓村村史館和美麗鄉村建設時,該村選派第一書記湯昊對記者說。據悉,該村史館被評為2022年“淮南市十佳村史館”。
“保義鎮東樓村村史館位于東樓村代郢中心村內,是我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閑置民房改造而成的。”村史館管理員為大家詳細介紹村情村史,并就內部陳設及作用意義進行講解。黑白電視機、算盤、桿秤、農耕具、木工具、大水缸、陶瓷罐等老物件,似乎為大家推開了一扇了解鄉村歷史的大門。
記者環顧四周,發現該村史館坐落于一個干凈別致的農家小院,四周綠草如茵,花團錦簇。美麗鄉村建設展示的現代美好生活,與村史館彰顯的歷史文化傳承相得益彰,顯然已成為該村的一張文化名片。
“村史館已被列為小學生家風家訓、歷史傳承教育基地。”保義鎮及附近鄉鎮各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村史館參觀學習,館中陳列的每一個老物品舊物件,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過去生活的酸甜苦辣,憶往昔時更懂得了要珍惜當下。管理員說,“在這里給孩子們講解‘壽縣保義二月二龍燈會’等非遺文化,讓他們進一步增強家鄉榮譽感、自豪感,也激發了他們繼續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力。”
保義鎮東樓村村史館是我市建設村史館的一個縮影。著眼于文化底蘊深厚、革命歷史悠久、紅色印記眾多、仁人志士輩出的實際,2021年8月以來,市委組織部會同市委宣傳部、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關于做好村史館建設的指導意見》,立足“突出黨建元素、記載發展歷史、傳承鄉土文化、助推鄉村發展”的功能定位,在全市開展村史館試點建設工作,著力打造農村基層黨建新窗口、農村黨員思想教育新陣地。
市委組織部選擇部分基礎條件較好的村作為試點,圍繞村情簡介、地情特色、鄉賢名士、所獲榮譽等開展廣泛搜集,對村莊發展歷史中的重大事件進行深入挖掘,“一村一策”研究制定村史館建設規劃。充分利用舊村部、廢棄民房、村部空房、村級文明實踐站等現有資源建設村史館,做到勤儉節約、推陳出新。目前,全市已建成35個村史館,覆蓋33個鄉鎮。
同時,各縣區建立以政府主導推動、村民主體推進、社會力量參與的共建機制和“鄉鎮主辦、縣級獎補、社會捐贈”資金投入機制,調動多方力量參與村史館建設,充分發揮廣大農村黨員群眾的主體作用。注重從村“兩委”干部、村級后備干部、入黨積極分子等群體中培育一批宣講員,免費為參觀學習的群眾講解紅色故事、村情村史,共享村史館建設成果,打造村民精神家園。
“各村史館通過圖文資料、實物展陳、視頻影像等形式,直觀形象地宣傳了紅色文化、鄉土人情,有效增強了廣大村民文化參與感、認同感和獲得感,切實提升了村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進一步堅定了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的信心和勇氣。”市委組織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記者手記:村史館面積不大,卻存放著村里的過往,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文、一幕幕場景,傳承村史,延續民風,成為多少代人安放記憶的共同家園。它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動體現,也是留住鄉愁、凝聚人心、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更是黨領導人民群眾戰勝貧困走向致富的歷史見證。(記者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