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穿著白大褂、脖子上掛著聽診器的徐從景,從早上一上班就開始忙碌。忙完病房查房問診后,他回到辦公室,趁著休息打開電腦,點開收藏的權威醫療學術期刊,學習了解呼吸系統國際最前沿的醫學理念和技術研究。
一縷縷陽光透過窗戶,斜照在辦公室內。他一個人靜靜地看著電腦屏幕,右手輕輕滑動著鼠標。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應用,影響和改變著他的工作和學習方式。
作為我市呼吸內科的知名專家,徐從景今年已經62歲。2020年5月從淮南東方醫院集團腫瘤醫院光榮退休后,又被淮南東方醫院集團返聘為集團呼吸內科專業首席專家、呼吸內科醫療中心顧問,繼續在醫生崗位上發揮著專業特長。他曾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淮南市先進工作者、淮南市新長征突擊手、淮南市“十佳醫生”、淮南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等眾多光榮稱號。
從醫30余年,在救死扶傷中,徐從景開展應用了很多先進醫療技術,也見證了醫療事業的發展變遷。他率先在淮南市乃至安徽省開展了纖支鏡代替胸腔鏡檢查治療術、大氣道支架置入術、球囊擴張氣道成形術、高頻電大氣道腫瘤切除術、CT引導經皮肺切割活檢術等先進診療技術,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聽診器是醫生最常用的診斷用具,也成為醫生的標配和職業象征。在以前,由于醫療設施落后,整體診療水平不高。醫生最初給病人看病,用的是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等“老三樣”,不少醫生看病還主要憑經驗。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的醫療設備也更加先進。”徐從景介紹,從大型設備來說,現在有CT、高清B超、PET-CT、手術機器人以及高清內鏡系統,包括腹腔鏡、胸腔鏡、關節鏡等。
“比如看呼吸系統疾病,以前條件好一點的,拍個X光片,到了上世紀80年代我們醫院在全市率先引進了支氣管照影,90年代有CT,前幾年我們醫院又引進了更先進的PET-CT。”徐從景表示,對于醫生來講,這些醫療設備可謂是如虎添翼,可以幫助醫生為病人提供更加精準的診斷和治療。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遠程醫療方興未艾,互聯網醫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通過遠程醫療,基層醫院實現與北上廣大醫院進行遠程會診;通過互聯網醫院,可以邀請外院專家對病人開展互聯網診療;通過互聯網預約掛號系統,直接在手機APP上預約,省去了長時間排隊等待……
記者從徐從景口中了解到,借助5G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創新服務模式,公共衛生和健康知識教育得到了促進,推動了醫療資源的均等化、普惠化、高效化,通過讓數據多跑路,讓病人少跑腿,在家門口就能實現普惠醫療。他以淮南東方醫院集團為例,利用云影像系統,總院專家不用來回奔波,在總院就可以看到集團內其他醫院如謝橋醫院、鳳凰醫院拍攝的病人片子,可以及時為病人會診,并讓病人以二級醫院的收費,享受到三級醫院的服務。
據徐從景介紹,隨著醫學的發展,現在呈現出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外科系統內科化、內科系統微創化。比如一個先天性心臟病的病人,出現房間隔缺損,在以前必須要進行開胸的大手術,才能對心臟缺損的地方進行修補;現在,通過介入手段,就可以直接把缺損的地方封堵起來,避免了大手術的治療。再比如,做胃癌手術,以前要做大手術,手術切口有二三十公分長;現在的話,通過胸腔鏡微創手術,打幾個小孔就達到同樣的效果,并且具有創傷小、疼痛輕、花費少、恢復快等優點,著實讓病人受益。
徐從景告訴記者,隨著國家的發展強大,醫保實現全覆蓋,群眾看病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看病貴問題得以減輕。通過國家組織藥品耗材集采、藥品談判議價等,曾經的高價藥大幅降價,普通患者現在也吃得起了。他舉例介紹,像晚期肺癌患者出現基因突變,需要服用一種名叫吉非替尼的藥物,吃一個月就需要花費1.5萬多元,而現在每月只需要花幾百元就可以了。
徐從景表示,關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進步體現的方面還有很多,比如醫院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醫院環境的不斷提升、腫瘤靶向和免疫治療、基因組學技術應用等,但不管怎么發展變化,為百姓健康服務的宗旨始終沒有變。在大健康理念的指引下,他將繼續發揮所能,盡心竭力為群眾服務,幫助群眾遠離病痛、健康生活,積極為淮南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記者 張明星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