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剛過,市委組織部從各縣區抽選20余名駐村第一書記,走進壽縣小甸鎮楊圩村開展實地觀摩調研,目之所及,瓜蔞種植基地里一個個青色的瓜蔞掛滿支架,周圍400多只大白鵝引頸高歌,基地旁的雞舍里6萬多只雞的鳴叫聲和人們勞動的歡笑聲此起彼伏……此情此景,大家看在眼里,樂在心頭。
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我市以黨組織創辦、領辦合作社為抓手,統籌推進農業升級、農村進步、農民發展。小甸鎮楊圩村大膽創新、勇于擔當,以黨總支為核心,合作社為橋梁,打造出“淘小甸”牌農副產品,一幅產業興、農民富、環境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黨建強、發展強”的良性循環中徐徐展開。
傳承紅色基因,打好黨群“同心牌”
楊圩村處于江淮分水嶺地域,地勢高洼不平,農業用水緊缺,前幾年受天氣及病蟲害影響,常規種植的小麥、油菜收成不佳,導致大戶“跑路”、小戶撂荒,冬閑田面積越來越大。
“為從根本上解決撂荒問題,我們在2020年秋季率先在壽縣開展了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業生產大托管經營活動。”楊圩村黨總支負責人告訴記者,該村充分發揮小甸鎮紅色基因優勢和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按照“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的發展思路,兩年來,先后在19個村民組托管土地5523畝,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也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
“楊圩村‘兩委’以黨建為統攬,以村集體經濟為主體,領辦了‘楊圩村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和‘楊圩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楊圩村黨總支負責人介紹,該村按照多元化、市場化的要求,提出“你來投、我來干、年底一人三十萬”的發展目標,引導廣大新型農業經營戶參與土地大托管服務,組織有能力、口碑好、愛農業的農民22人,成立了專業的社會化服務隊伍,形成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多方共同參與的農業生產“大托管”、多元化經營大格局。
目前,楊圩村土地大托管的經營主體有專業農機手22個、種田小能人8個,脫貧人口長期工28人,參與土地入股農民已達822戶。同時,整合、購置了大型旋耕機8臺、大型聯合收割機4臺、旋播一體機4臺、無人植保機2架,汽油打藥機4臺、運糧三輪車3輛等現代農業機械,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機械化、專業化水平。
領辦合作模式,打好增收“組合牌”
8月25日,20余名駐村第一書記來到楊圩村1000余畝的高粱地旁看到,酒用糯高粱長勢喜人,隨風搖曳,呈現出一片豐收景象。
“我們村地處淠史杭灌區末梢,夏季用水十分緊張,針對崗地旱地靠天收的地域種植特性,因地制宜開發了旱地作物新品種,與茅臺、迎駕等大型酒業簽訂了酒用糯高粱種植訂單。”楊圩村黨總支負責人說,該村還加入了安徽科技學院鮮食玉米和合肥現代牧業青貯玉米產業發展戰略聯盟,與大型油脂廠合作訂單擴種油菜和大豆,與潛山瓜蔞協會簽訂瓜蔞深加工合作協議,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也吸引大量在外創業成功人士返鄉發展瓜蔞種植和家禽、牲畜養殖,吸收社會資本400余萬元。
據介紹,通過“互換并地”“結對并地”等方式,楊圩村將零碎、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平整土地4000余畝,多出土地3%。優選水稻、小麥、油菜品種,采取“統一購種、統一耕田、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收割、統一歸倉、分片管理”的方式,實行全程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科學種植,確保了農作物優質高產。
大力發展電商,打好產業“聯盟牌”
“要打破傳統農業‘豐產不豐收’的窘境,就必須拓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把產品變成商品。”楊圩村黨總支負責人說。
2019年9月以來,楊圩村致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利用小甸鎮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注冊了“淘小甸”商標,推動當地土特產品搭乘電商“快車”出村進城。
到2020年2月,僅用半年時間,就將分散在小甸鎮各地的糙米、蝦田米、食用油、瓜蔞子、土家禽、土雞蛋等名特優農產品統一整合到“淘小甸”名下,讓“散兵游勇”變成“正規軍”,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產品銷往江浙滬以及廣東等地。
2021年5月29日,楊圩村在拼多多上開的“淘小甸”店鋪正式上線。以粥米為特價產品做引流,當天賣了2000多斤優質粥米(碎米),銷往四川、北京、廣東、福建等地。
經過3年穩步推進,楊圩村通過創新“電商+”模式,“淘小甸”牌農副產品銷量逐月逐年攀升。2021年12月,淮南市首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擂臺賽上,楊圩村“淘小甸”電商項目榮獲一等獎,獲得獎金50萬元,并利用這筆獎金新建大米加工廠,實現基地種植、自己加工、線上銷售融合發展。自有品牌“淘小甸”牌大米,今年已售出18萬余斤。楊圩村從2019年網銷5萬元,到2021年162萬元,今年預計突破300萬元。村集體經濟從2018年的7.8萬元發展到2021年的112.6萬元,預計今年突破200萬元。
“黨組織創辦、領辦合作社,正在改變以往傳統政策輸血向基層黨組織造血模式的轉變,正在形成‘支部有作為、黨員有作用、集體有收益、群眾有實惠’的共建共享共贏模式,效益愈加凸顯的同時,發展道路也越走越寬廣。”市委組織部工作人員劉俊青對記者說。(記者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