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管局持續優化公共資源交易環境促市場健康發展
公共資源交易事關人民群眾對交易結果“公開、公平、公正”的期待,是地方發展環境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為打造公共資源交易市場一片“藍天”,市公管局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提升公共資源交易服務水平,依法履行監管職責,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提高公共資源交易效率效益。截至7月底,全市共完成公共資源交易各類項目774項,交易額88.86億元,總節資增資7.63億元。
讓共享更有廣度
近兩年,市公管局應用5G+區塊鏈、大數據、音視頻交互等手段,漂亮地完成湖北省嘉魚長江大橋防洪專項工程施工招標、江蘇省無錫市李巷路工程施工項目等67個跨省遠程評標等工作,共享交易系統、評標專家和場地資源,投標人一把“鑰匙”就可參與不同城市的招標投標活動,這是跨區域交易合作取得的豐碩成果。
我市持續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積極融入長三角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發展,與嘉興、常州等蘇浙皖三省28個地市級交易中心成立長三角區域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合作聯盟,建立多城市互為主副場的合作機制,讓跨區域交易合作更加順暢便捷高效。
今年以來,我市公共資源交易覆蓋范圍進一步拓展,更多項目納入統一的交易平臺集中交易、集中監管,提高了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在政府采購、建設工程、產權交易、土地交易的基礎上,農村集體產權、無形資產交易、股權轉讓等交易紛紛納入交易平臺。截至7月底,完成其他交易項目23項,涉及交易覆蓋面9類,新增林權、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無形資產經營特許交易3類,較上年有明顯改善。
數字賦能,創建交易“一片云”,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在我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場項目全面使用“網上辦+不見面+遠程異地”開評標模式,搭建起跨省、跨市、市縣一體化遠程異地評標協調體系。1-7月份,完成不見面開標項目706個,遠程異地評標項目91項。
讓服務更有溫度
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市公管局對公共資源交易服務流程進行優化再造,推進“店小二”式精準服務,保障所有交易環節“零障礙”。
持續優化場所、交易信息、檔案管理等服務,市場主體誠信入庫、項目登記、信息發布、專家抽取、開標評標、保證金收退等環節“一網通辦”,保障了交易活動健康有序開展。對各交易環節見證實行規范化管理,形成見證、記錄、提醒、報告的交易服務體系。1-7月份對751個進場項目進行見證,提醒不規范行為71家次。
紓困惠企,下好發展“一盤棋”。市公管局大力支持本地建筑企業及其他中小微企業發展,在工程建設領域,積極推行評定分離方式,引導接受聯合投標,并會同市住建局完善本地建筑企業信用評價在評審指標上的應用,有效提升本地企業中標率,促進建筑業發展。截至6月底,省內企業中標項目120個,中標金額60.87億元,中標率71.04%,較上年同期提高10.5個百分點。
在政府采購領域,全面實行政府采購項目免收投標保證金政策,實施定點采購項目免收履約保證金制度;會同市財政局根據政府采購項目執行標準,在“徽采云”系統以預留采購份額提高本地企業參與度;擴大中小微企業網上商城和電商征集范圍,小額工程項目及時納入商城采購。截至6月底,政府采購省內企業中標率達71.02%。
讓監管更有力度
事中監督、事后追溯,是公共資源交易在“陽光”下進行的保證。市公管局依法履行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職責,為全市公共資源交易活動規范、有序、高效開展保駕護航。
市公管局健全投訴查處機制,開通線上線下一體化異議、投訴受理渠道,提供便利暢通的投訴方式。運用“質證”搭建溝通平臺,邀請招標人、投訴人、被投訴人、招標代理機構等市場交易主體面對面地溝通交流、舉證辯論,充分保障投訴各方的知情權、參與權。截至7月底,辦理投訴事項9起,其中投訴不成立5起、投訴人主動撤訴4起;辦理舉報事項6起、市長熱線32起。
把常態化治理招投標領域突出問題與優化營商環境結合起來,運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手段,實時采集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中相關數據,重點對大于40家參與招投標的項目的投標企業之間投標文件的制作碼、抱團性指數、雷同性指數和投標價格指數等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篩查,及時發現串通投標等違法違規線索。截至7月底,開展標后履約檢查7次,發現相關問題10個,已責令有關單位限期整改。查處涉嫌串通投標、弄虛作假等違規行為企業14家,收繳罰沒款216萬元。(記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