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綠油油的稻田將大地裝扮得生機盎然、美不勝收。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讓人精神振奮、備受鼓舞。”7月19日下午,烈日炎炎,在種糧大戶宗河的稻田里,正在指導宗河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的謝家集區楊公鎮農辦主任張科新興奮不已:“作為一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能夠急農民之所急,及時為農民和種植大戶排憂解難,助力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我感到非常光榮和自豪。”
“有了‘田管家’,增收‘心不慌’。”種糧大戶宗河向記者介紹說:“2019年,我在臨近瓦埠湖的楊公鎮黃圩村流轉了550畝土地從事糧食規模種植,2021年,我又在胡崗村托管220畝土地,并注冊成立了謝家集區楊公大河種植家庭農場,現在我們家庭農場的小麥、水稻種植面積達750畝。張科新就是我們農民的‘田管家’,每到關鍵生產環節及病蟲害發生期,他都能夠第一時間將追肥方案和病蟲情報發到我們種植大戶的手機微信上,并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指導我們開展田間管理,特別是今年4月14日,張科新到我們農場查看小麥苗情時,發現小麥已經開始抽穗揚花,正是小麥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他及時為我申報了小麥赤霉病一噴三防防治經費,在4月16日運用植保機械施用戊唑醇、吡蟲啉、蕓苔素內脂對750畝小麥進行赤霉病、穗蚜、干熱風一噴三防,在4月30日進行了第二次防治,通過及時防治,確保了小麥產量,今年我們農場小麥畝均增產80斤,按1.5元每斤計算,750畝小麥共計增收了9萬余元。”
“張科新是個熱心腸的人,只要我們遇到困難,他都主動幫我們解決。”宗河告訴記者說:“我家在大通區,在楊公鎮人生地不熟。2020年的時候,我準備個人投資建一個小型機站,由于輸水管道要從當地群眾的田間穿過,當地群眾不同意,張科新知道情況后,他主動幫我聯系村支‘兩委’,積極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最終機站順利建設成功。現在,我在利用自辦的小機站開機抽水緩解旱情的同時,還一直為周邊的草莓種植戶義務抽水灌溉,解決了當地100余畝草莓用水問題,增加了群眾收入,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楊公鎮屬于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區,田塊零散,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作業。近年來該鎮大多數青壯年勞力都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短缺,加之受農資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農民這幾年種植糧食的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楊公鎮黨委政府通過多方考察研究,決定在前瓦、湯王、胡崗三個村實行農業生產大托管試點,為了推動此項工作開展,作為農辦主任的張科新深入到各村進行宣傳引導,增強村支“兩委”的信心,并在簽訂托管協議的同時啟動了全鎮土地平整工程項目,在鎮村干部和施工單位的共同努力下,該鎮利用2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土地平整項目,最終在三個村實施了農業生產大托管5200畝,有力促進了農民、村集體雙增收。(記者 蘇強 實習生 李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