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打造省級農村“三變”改革示范村的探索與實踐
近日,記者前往大通區孔店鄉河沿村采訪,被“高塘人家”田園綜合體項目吸引眼球:小木屋掩映在花叢中,四周被水環繞;不遠處的池塘里,魚兒在嬉戲,仿若世外桃源。
“‘高塘人家’田園綜合體,是村里引入的集生態農業、健康養生、休閑旅游為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項目。”市財政局駐河沿村工作隊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項目規劃建設水產養殖區、生態種植區,配套建設停車場、餐廳、休閑娛樂區,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休閑旅游度假區,即將開園。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近年來,大通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農村改革重要論述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將“三變”改革作為推進農村組織形態革命性探索、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性路徑,在河沿村探索出“三動”促“三變”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發展實際的農村“三變”改革實踐之路。2022年,河沿村被省農業農村廳列入全省農村“三變”改革典型示范村。
組織推動、積極求變,增強改革引領力
推進“三變”改革,黨建引領是關鍵。大通區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區委負責人、鄉黨委負責人、村書記三級責任體系,由區委負責人親自包保河沿村鄉村振興工作,帶頭包三戶脫貧戶,帶領鄉、村兩級黨員干部共同推動鄉村振興,更好發揮引領和保障作用。市財政局向河沿村派出專班骨干,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堅持吃住在村,與村干部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堅持擇優原則,把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納入村“兩委”后備干部,2021年換屆從致富帶頭人中新選黨支部委員2名。推動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完善“三會一課”制度、民主評議制度、黨員活動日制度,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隊伍整體能力素質。建立村級“小微權力”清單33項,嚴格執行農村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拓展“陽光村務”平臺建設,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2021年1月,河沿村黨支部榮獲淮南市級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示范黨支部。
產業帶動、借力謀變,提升發展硬實力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大通區持續推動“三變”改革實現資源變資產,推動生產要素聚集和優化,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潛能。2014年以來,河沿村項目建設總計27個,投入資金約2040萬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8個,涉及資金約1110萬元;產業發展項目9個,涉及資金約930萬元。流轉土地20畝建設農產品種植標準化園區,通過公開招租的方式進行經營,每年向河沿村委會交租金4.5萬元。新建糧食烘干廠,項目已建成采取包干租賃方式實現收益,每年向河沿村委會交租金10萬元。積極謀劃塘下1200畝土地的整體流轉,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社會投資1.2億元分三期建設集生態農業、休閑旅游于一體的農業生態園,目前項目(一期)已基本完工。大力推廣“電商企業+基地+農戶”模式,依托安徽景氏貿易有限公司,引導農產品渠道升級,積極帶動沿湖生態園、草莓標準化種植園發展農村電商,引導農戶開展標準化、產業化生產,把無公害草莓、蔬菜產業做大做強,既保障了產品品質,同時降低農民生產風險。目前已帶動企業基地參與電商銷售20多家。
政社互動、合力蛻變,激活發展新活力
河沿村是遠近聞名的“草莓特色村”。該村依托草莓產業發展基礎,發展“政府建設+群眾租賃+雙方受益”的模式,做好草莓“文章”。2017年以來,在大通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沿村流轉土地260畝建設草莓種植標準化大棚,新建總面積11.6萬平方米的草莓大棚147棟,通過公開招租的方式進行經營,每年向河沿村委會交租金60萬元以上,村里又拿出部分收益進行分紅。通過村社互動模式發展,河沿村級集體經濟從2016年的0.4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91.4萬元。2021年,根據大通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考評獎懲辦法(試行)》,對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30萬元的村,村干部月生活補貼分別增加1000、600元,績效獎勵相應增長,有效激發了村組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資源活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好起來。“三變”改革激活了河沿村發展“一池水”,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通訊員 劉正則 蔡 恒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