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6月27日在百忙中給安徽省太和縣的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向當地的鄉親們問候,對全國的種糧大戶提出殷切希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位于鳳臺縣楊村鎮店集村的沿淝糯米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種糧大戶陳宏斌告訴記者:“作為農業生產大托管的發源地,今年合作社種植的小麥創歷史新高,秋季水稻機插秧已基本結束,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給我們種糧大戶送來了及時雨,真正要學習領會實質,把握要義,把種糧當成一種高光產業。”
7月13日上午,記者走進鳳臺縣沿淝糯米專業合作社進行采訪,看到大托管展示館的大廳中央位置書寫著:“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立足三農、服務三農、一切為了三農”等醒目的標語。生產車間,機聲隆隆,正在緊張地加工大米。基地周邊水稻一望無垠,滿眼碧綠,長勢喜人,田間工人在忙碌除草、施肥,進行田間管理。
陳宏斌告訴記者,自己種好糧多收糧的同時,想到集體的利益,群眾由于糧價的上漲,每畝小麥由去年的每斤1.2元增加到每斤1.5元,而合同依然保留在保底600元,二次分紅不低于200元以上。準備增加群眾的收入,提高群眾的分紅比例。
今年的疫情卷土重來,農資價格上漲,黨中央國務院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兩次下撥資金給實際種糧者,平抑農資價格的上漲帶來的損失,種糧大戶每畝得到了20多元,鳳臺縣地方政府也安排了飛防經費每畝15元,農民沒有想到的政府都想到了,給種糧大戶極大的幫助和鼓舞。
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得益于“店集模式”的大托管。
6月25日下午,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赴鳳臺縣楊村鎮暑期實踐團抵達店集村,五天時間在此進行有關農業生產大托管的暑期調研,調研了解到農業生產大托管不僅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機械化、自動化,更重要的是,帶動了一方經濟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這給了農民極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博士生陳瑩驕告訴記者:“大托管是國務院參事室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一個中國鄉村研究跟蹤團隊7人,2015年就入駐鳳臺縣楊村鎮店集村了,實實在在地看到了大托管使農民增收。”
店集村土地流轉大戶孫桂芹今年58歲了,她積極要求流轉60畝土地,結果一年下來,凈掙了一輛嶄新的轎車。家住老荒塘的蘇孝峰告訴記者:“我們把土地委托給村委會,村委會再把土地委托給專業合作社,我們還能在合作社務工。”
店集村在楊村鎮黨委的正確領導和農業部門指導下,摸索出一條大包干升級版的農業生產托管模式,經復制推廣得到廣泛認可。楊村鎮紀委密切關注農業生產托管中全部環節,堅決維護好農業托管各項秩序,有效解決了農村土地沒人種、農戶“打工顧不上種地、種地耽誤掙錢”等實際問題,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產率。
作為淮南市大托管試點之一,楊村鎮店集村堅持“十統一”,不斷推進農業技術進步,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推動全面機械化種植、增強農業現代化步伐。無人機的投入使用,減少了田間耕種所需人力,降低從前“農藥中毒”、“天氣中暑”等農業風險問題,工作強度大大降低。
采訪中,記者遇到一位樸實阿婆,已經花甲之年的朱洪秀老奶奶,她家的整地已經全部交給合作社托管,每至農忙季節,便來到合作社打打零工,干干農活,按天結算工資以補貼家用。盡管一天工作10小時到手的工資只有90元,這樣農忙季節的零工對于鄉間老人來說是很難得的。
“我們合作社目前托管了3000多畝地,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糧食產量。下一步還要提升糧食的品質,增加種糧大戶農民和村集體收入。根據黨建引領工作安排,合作支部在鎮黨委村黨總支的領導下,聽從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的安排,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抓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食為政首,糧安天下。”陳宏斌告訴記者。
頭頂藍天、背靠艷陽、腳踩大地、耕作田間,嗅著濃濃鄉土氣息。這是躬耕田間的真實寫照,大托管下的“店集模式”使得更多的種糧大戶多種糧、種好糧,于田間為自己一生事業繼續耕耘。(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