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曉彤)前不久,湖南長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的發生,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損失,教訓慘痛,由此,也引發了社會對地震災害風險普查的廣泛關注。
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工程是自然災害風險普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查找地震災害危險源、摸清風險隱患底數,制定風險防治對策等。
開展地震災害風險普查能精準識別風險,源頭治理,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災害損失。當下,城市高風險、農村低設防的現狀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容易出現小震大災的情況。此外,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相比其他災種,就死亡人數而言,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位居所有災種首位。
有專家經過統計,陸地上的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絕大部分都與房屋結構有關系,房屋抗震性能好壞直接決定了地震可能造成的損失。我國現在主要有三類房屋存在安全隱患:一類是農村點多面廣的自建房,另一類是城市早期建設的老舊房屋,這兩類房屋建設時缺少規范的抗震設計、也沒有施工監管,抗震性能先天不足。第三類是盡管建設初期進行了抗震設計,但是后期自行改造,包括增加樓層、改變內部承重結構等,嚴重影響了抗震性能。
我市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工程產生的成果主要應用在以下四個方面:摸清地震風險隱患底數,在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應急服務機構、應急救援隊伍、應急物資儲備等各類應急保障資源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提升地震災害防治基礎能力;將成果納入全市應急指揮平臺,提升地震災種和多災種耦合的災害監測、風險評估、趨勢預判、預測預警、損失評估等全過程的災害研判能力;積極推動普查成果在編制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國土空間規劃、自然災害防治、產業發展、社會保障等重大規劃中的應用,服務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鄉村振興等重大國家戰略,服務于國家大型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綜合防災減災、生態環境等領域重大工程建設,服務于國家及省、市重大活動地震安全保障,服務于全市基礎設施、居民住房、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需要;將普查成果應用于安全城市、韌性城市建設與管理工作,綜合應用房屋建筑、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等承災體普查成果,開展城市建筑物結構與生命線運行的風險監測與評估,為智慧城市、城市大腦等管理信息化平臺提供支撐。
我市地震災害普查工作自啟動以來,總體進展順利,調查工作已全面完成,完成了全市和各個縣區的1:25萬地震構造圖編制工作,城市地震活動斷層探察項目按計劃進度序時推進。同時,全市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今年年底之前將高質量完成我市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