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推進鄉村振興開創新時代“三農”工作新局面
炎炎夏日,記者前往大通區孔店鄉河沿村采訪“高塘人家”田園綜合體項目,看見小木屋掩映在花叢中,四周被水環繞,仿若世外桃源;不遠處的池塘里,魚兒在嬉戲,荷花含苞欲放,荷香沁人心脾。
市財政局駐村工作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項目是工作隊為村里招引的集生態農業、休閑旅游于一體的農業生態園,規劃建設400余畝水產養殖區、1100畝生態種植區。項目以農民參與、受益為核心,借助鄉村的自然資源優勢和特色農業優勢,精心打造鄉土氣息濃郁的田園景觀,并因地制宜設置體驗類、觀光類、科普類活動,配套住宿、餐飲等服務,建成之后,不僅可以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還能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大通區立足區情,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高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奮力開創新時代“三農”工作新局面。
實施科技強農,促進農民增收。該區在科技強農方面下功夫,重點創新科技特派員工作,以開展科學技術指導為基礎,聚焦農業生產向農產品加工、設計、物流等更寬領域轉變。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下功夫,鼓勵、引導、支持農村富余勞動力創新創業、靈活就業,加大對低收入人群、困難群體的救助保障力度。今年一季度,全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全市縣區第2位,總量在全市縣區第3位。
突出產業興農,推進農業現代化。該區開展“一區一業(特)”全產業鏈創建,做大做強草莓、葡萄、食用菌和畜禽產品等優勢特色產業,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綠色農產品種養基地,打造萬噸雙胞菇基地、萬畝草莓基地;建設九龍大道現代農業示范區,打造集觀光、采摘、休閑、餐飲、度假、養老為一體的農旅融合新業態。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2025年,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5家,創建國家、省、市級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農場22個。依托淮南市宏巨食用菌農民合作社,培育壯大糞污資源化利用產業,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建設上窯鎮標準化秸稈收儲中心,支持方虎草業等企業,讓畜禽糞污、秸稈變廢為寶。
加大投入力度,穩住農業基本盤。該區嚴格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切實保障農民種糧收益,重點做好今年2.6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深化農業生產“大托管”改革成果,著力保障“菜籃子”供應,穩定生豬生產,做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多管齊下提高蔬菜產能,充分發揮批發市場、商超企業、電商平臺等流通主體作用,強化終端配送保障,打通蔬菜運銷“最后一公里”。
加強統籌協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該區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全面落實行業部門責任,健全控輟保學、防止因病返貧致貧風險、農村脫貧人口住房安全動態監測、農村供水工程長效管理四項機制,持續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水平。抓好資金資產管理和產業就業幫扶,大力實施“四帶一自”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用好用活用足小額信貸惠農政策,對脫貧戶和邊緣易致貧戶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幫扶。
整治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農村廁所改造是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大通區不斷完善工作體系、細化工作思路,學習“三格式”化糞池建設技術,截至目前,累計改造衛生廁所3015戶;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全區四個鄉鎮42個行政村環境衛生整治行動全覆蓋。加強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打造九龍崗鎮王樓村和上窯鎮馬崗村2個2021年度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認真對照標準化建設要求,組織業務培訓,加強檢查指導,美化農村人居環境,提高美麗鄉村建設質量水平。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大通區站在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的高度,扛起政治責任,做到“四個優先”,即干部配備優先、要素配置優先、資金保障優先、公共服務優先,匯聚鄉村振興強大合力,奮力開創大通鄉村振興工作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通訊員 蔡 恒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