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積雪壓塌大棚……”2月7日一大早,大喇叭回響在淮南市大通區孔店鄉河沿村頭。隨之而來的是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成員的身影,他們來到草莓大棚區,幫著群眾將壓在大棚上的積雪清除。
記者步入河沿村,一排排草莓大棚整齊地排列在平坦的水泥路兩旁,脫貧戶閆其來清除棚頂的積雪后,開始忙著采摘草莓。他曾經為給孩子看病借了30多萬元外債,生活陷入了貧困。淮南市財政局工作隊來到村里,爭取了項目資金幫著他建起草莓大棚。
如今,閆其來成了當地種植能手,帶動周邊5戶貧困戶脫貧致富,今年他種植的大棚草莓預計將收獲20萬元。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淮南市財政局駐村工作隊用心幫扶,抓黨建、興產業、強基礎,讓河沿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級集體經濟從2016年的0.4萬元發展到2021年的92.4萬元。河沿村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省級鄉村治理示范創建村、省級農村電商示范村。
“在現有草莓產業基礎上,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精心打造‘高塘人家’品牌。”駐村工作隊負責人邢鎮山告訴記者,淮南市財政局和大通區政府為項目爭取配套資金350余萬元,將以參股形式進行分紅,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記者來到“高塘人家”生態園,邢鎮山對記者說,投資近5000萬元的生態園一期項目已建設完成,今年5月將開門營業。作為招商引資項目,生態園將主營觀光、采摘、垂釣、餐飲等休閑項目。
春節后上班第一天,淮南市財政局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便與河沿村的村“兩委”成員圍坐在一起,圍繞產業發展開始熱烈討論。加強項目謀劃、優化產業布局,成為大家談論的熱點。
“上次大家提議建設的烘干房,不僅解決了周邊8個村糧食烘干問題,一年還有1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大家還有沒有好建議?”邢鎮山拋出話題。
“建議圍繞草莓優勢主導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全鄉有9500多畝草莓大棚,我們村就有1000多畝,能不能建個草莓批發基地?”一個個金點子探索著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新途徑……(記者 柏松)(《安徽日報》2月15日7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