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壽縣張李鄉黨政負責人深入開展走訪企業、產業大戶活動,了解發展情況,鼓勵企業、農業產業合作社進一步創新發展,力爭讓淠河灣農產品走向全國。
新年伊始,天氣轉寒,農村外出務工的人員大多還沒返回,鄉間顯出幾分冷清。但在壽縣張李鄉,這個緊鄰淠河灣的偏遠鄉卻到處生機勃勃,足之所至,業興人和,歡聲笑語不時從忙碌的人群中傳來。
在張李鄉勞模創新基地內,安徽餃歡天食品有限公司一百多名職工正在餃子加工車間忙碌,一輛輛滿載水餃的大貨車駛出淠河灣,走進江蘇、浙江、上海和本省各地市場。
張李鄉家家戶戶都有養白鵝的習慣。去年,該鄉提出“985”白鵝致富工程,即“養白鵝900只,一年收入8萬元,一家5口一起干”,形成一條符合張李鄉地方發展規律的特色產業鏈。同時,該鄉請來電商專家為村里的企業和農戶授課,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在線上銷售產品。
曾經在飯店打過工、當過駕駛員的徐福記和妻子時如梅在鄉、村的鼓勵下,回老家張李鄉養起了白鵝、魚。養殖過程中,徐福記經常在網上曬自家的鵝肉以及其他土產品,后來銷量大幅度提升,忙的時候要雇十幾位村民來幫忙。2018年,他成立了召梅白鵝養殖合作社,第二年注冊了“張李淠河灣農家大白鵝”商標。
水上養鵝、水下養魚,合作社實現了立體生態養殖。徐福記夫妻二人還摸索出一套獨特的養殖方法,平時堅持給鵝喂草,冬天則堅持手工腌制,找當地技術熟練的“手藝人”從事白鵝腌制加工。夫妻倆通過抖音和微信,將白鵝賣到全國各地,品質得到消費者充分好評,2021年實現收入40余萬元,夫妻二人每天喜笑顏開。今年,隨著訂單量越來越多,夫妻倆正打算進一步擴大飼養規模,增加品種,不僅賣咸鵝,還賣農家特色咸魚、臘肉、淠河灣特色小米、蘿卜干、小花生等。
好政策帶來群眾的快發展,也激發了淠河灣群眾創業的激情。在張李鄉,養白鵝的農戶可獲得一萬元獎補資金,再依托電商企業對農產品保底價訂單協議,讓農民銷售產品沒有后顧之憂和價格風險。
隨著養白鵝農戶的不斷增多,也為張李鄉支柱企業——愛社羽絨制品有限公司提供源源不斷的原產品,自2013年11月投產以來,愛社羽絨制品產銷兩旺,企業的發展同時,為村民增加了就業和創收的路子,帶動周圍500多人發展養殖白鵝。為進一步壯大發展,擴大企業規模,今年,該公司將投資100余萬元用于技改,切實提高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記者 吳 巍 通訊員 余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