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防臺風“加試題”,精心答好港口航道建設和水上污染防治“必答題”,今年以來,市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務中心在推動內河水運高質量發展中爬坡上坎,在建設“交通強市”征程中貢獻力量,交出了一份群眾滿意的高質量發展答卷。
2021年,市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務中心轄區共有渡口71道、1000噸級運輸碼頭泊位30個,營運船舶1642艘,運力規模達364萬載重噸;我市境內的淮河、江淮運河、茨淮新河、窯河、淠河等9條航道,總里程達396.6公里,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約1100萬噸。
港口航道建設有序,水運實力逐步壯大
今年全市港口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中安聯合茨淮新河碼頭全面建成投產,中鐵中房大通洛河作業區港口物流園開工建設,壽縣捷力、鳳臺新港、珍珠水泥、淮南港3號水上綜合服務區等碼頭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扎實推進江淮樞紐港建設前期工作,完成《淮南港總體規劃調整(2014-2025年)》《淮南水運經濟發展研究報告》和《淮南江淮樞紐港建設研究報告》編制工作;茨细劭傮w規劃壽縣港區及山王作業區、何臺作業區規劃調整方案已發布實施。
引江濟淮工程于2016年開工,貫穿我市南北約95公里。工程竣工后,淮河、江淮運河“一縱一橫”兩條黃金水道將使我市境內二級航道總里程達到200公里,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貨物通過水路進入長江中上游縮短300至400公里,這對淮南港形成江淮航運樞紐港核心地位意義重大。
我市完成水運建設項目投資1.5億元,千噸級以上大噸位運輸船舶數量明顯增長,營運船舶最大載重噸位已達到33691噸,總運力達344萬噸。貨物運輸由單一的煤炭和黃砂貨運功能,逐漸發展成為以散貨進出口為主,兼顧化工原料及制品、件雜貨等裝卸運輸。
水上交通安全穩定,污染防治成效顯著
淮南海事做好法定假期、重點時段和重點水域安全管理工作,實施渡口渡船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強化基層安全生產基礎工作,指導監督水運企業建立和運行安全管理體系;加強水上救援系統建設,增強安全應急保障能力,完善水上交通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預案,做好救援隊伍、救援設備、救援物資“三落實”;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12395水上遇險救助電話發布各類預警32次,累計發送預警信息8608人次,接到來電26起均予以及時有效處置。
2021年水上無線電程序管理專項整治取得顯著成效,被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授予“全國水上無線電秩序管理專項整治先進集體”稱號。
完成了14家港口企業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建設任務、80艘船舶岸電系統受電設施年度改造任務,以及1535艘營運船舶加裝生活污水處理或收集設施改造任務,建成水域污染環境應急設備庫2個、船舶污染物接收固定設施150個、岸電設施18臺(套),14家港口碼頭全部具備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接收能力。
按照“一碼頭一方案”環保整改要求,督促全市14家港口企業落實整改任務;建立港口環保整治“日檢查、周巡查、月調度”的長效管理機制,督查港口企業對環保設施設備進行提升改造。
行業管理水平提升,水路防疫形成常態
淮南海事規范行政審批行為,2021年共受理并辦結船舶登記業務事項2591項、船舶營業運輸業務1987項次,核發國內水路運輸經營許可證5份,換發船舶營運證1393份;對52家水運企業和13家港口企業進行企業資質核查,下達整改通知書15份;完成各類船舶營運檢驗發證1515艘。
今年夏季,臺風“煙花”與洪水相互疊加,淮南海事中心黨委成立10支共101人組成的防汛防臺風黨員先鋒突擊隊,設立了黨員先鋒崗。黨員先鋒突擊隊員聽從指揮,服從命令,時刻關注雨情汛情,晝夜堅守在港口碼頭、渡口、涵洞、停泊區、工作躉船和急流險段,開展水上安全巡查,及時消除安全隱患,隨時救助因臺風洪水離錨的船舶和待轉移群眾。
疫情防控期間,海事部門全面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部署,全力按照管控級別要求,抓緊抓實抓細各項水上疫情防控措施;做好渡口、碼頭等水運重點領域的防疫工作;助力港口企業、在建碼頭工程平穩復工和安全生產。疫情期間累計投入干部職工21744人次,檢查渡船2178艘次,檢查乘渡人員及渡口工作人員11255人次。
在風險挑戰和戰略機遇中乘風破浪、一往無前,淮南海事人守安全、促發展、保民生,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為淮南水運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記者 張昌濤 通訊員 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