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抓雙促”工程的重要抓手,出臺系列文件,組建工作專班,實施重點幫扶,今年前11月,全市827個行政村經營性總收入達1.9億元,村均收入23萬元——黨建引領,集體經濟“壯筋骨”
“有了這50萬元的獎金,不僅可以新建冷庫,壽州香米加工項目也可以啟動了!”12月17日,在壽縣小甸鎮楊圩村電子商務服務站,楊圩村黨總支書記張宇正在和大家謀劃著村集體經濟的新打算。在淮南市首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擂臺賽上,壽縣小甸鎮楊圩村“淘小甸”電商項目獲得一等獎,今年村集體收入突破110萬元,讓大家對鄉村振興充滿了信心。
近年來,淮南市通過黨建引領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多元發展,拓寬了村民的致富渠道,激活了鄉村振興新動能。
配強“帶頭人”,激發內生動力
步入淮南市大通區孔店鄉河沿村,連片的草莓大棚在冬日的暖陽里格外醒目,曾經漂泊打工、如今返鄉致富的村民閆興根一邊采摘草莓,一邊打開話匣:“以前村里窮,年輕人都想著出去打工,如今在家門口就能種草莓賺錢,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和孩子!”
自從淮南市財政局駐村工作隊來到河沿村,便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因地制宜挖潛力,發展草莓種植等產業,讓河沿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0.4萬元發展到目前的92.4萬元。如今,在河沿村平坦寬闊的道路兩旁,矗立著一排排白墻黛瓦的民居,宛如畫卷。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靠頭羊。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成為淮南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第一要務。
2019年以來,淮南市出臺《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淮南市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八條措施》等系列文件,建立市縣兩級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建立包村聯系制度,上下聯動、合力推進。該市制訂“一村一策”規劃,分類建立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庫,市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支持集體經濟發展,向186個村派駐558名選派干部,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助力。
壽縣出臺激勵村干部擔當作為的具體舉措,從村集體經濟經營性純收入增長部分中拿出15%作為村干部的一次性年終獎勵;鳳臺縣制定集體經濟發展容錯糾錯機制實施辦法,規定6種容錯情形和4步糾錯程序…… 各縣區也相繼出臺合理可行的激勵措施,在政策扶持和資金分配上給予適當傾斜。
“我們不光做到要素支撐有力度,也實現激勵作為有溫度!被茨鲜形M織部相關負責人鄭田宏告訴記者,以此激勵廣大鄉村干部放開手腳、積極探索,引導鄉村立足自然稟賦、地理位置、資源條件、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優勢,有效推動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消除“空殼村”,增強辦事底氣
集體經濟“空殼村”,曾經是淮南許多地方曾經面臨的窘境。挖一米水渠、修一段道路、裝一盞路燈……對一些村委會來說,都望洋興嘆。
“窮家難當,集體經濟薄弱,不但不能為群眾提供必要的服務,帶領群眾致富更是力不從心!迸思瘏^祁集鎮勸橋村黨支部書記張瑞廷坦言,“按照‘資源換資金、存量換增量’的模式,我們村利用15畝集體閑置土地,建成停車貨運中轉站對外承包租賃,年收益50萬元,滿足了群眾的新期盼!
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淮南市科學謀劃、精準施策,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1.32億元,對381個村進行重點扶持。同時,利用區位優勢,將辦公用房、商鋪門面、倉儲中心等對外出租,發展物業經濟,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大家信任我,我就要干好,讓村民滿意,讓組織放心!”這是臧賢伍剛擔任毛集實驗區焦崗湖鎮臧巷村黨總支書記時的承諾。2001年前,臧巷村負債近300萬元,導致黨群干群矛盾突出,班子軟弱渙散。新一屆村“兩委”加大改革力度,通過創設干部實訓基地、完成編織廠房出租、簽訂灘涂地發包等措施,盤活村集體資源,2021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52萬元。
村集體的“腰包”鼓了,村黨支部的戰斗力變強了,為群眾辦事也有底氣了,今年還免除村民水費、醫保費用近20萬元。
針對一些資源匱乏的鄉村,淮南市突破村域限制,采取多村聯合、異地置業、抱團發展等形式,促進村集體之間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破解集體經濟發展困局。田家庵區安成鎮利用靠近市區的地理優勢,組織7個村籌集資金100萬元,共同注冊成立集體經濟企業,打造現代農業種植和中小學生校外拓展基地,每年村均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淮南高新區三和鎮積極推動有大量閑置資金的村購買商鋪,提高閑置資金的效益,大幅提高了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
推進“支部+”,創新發展模式
在八公山鎮,蔡崗村與蔡洼村以村集體名義共同投資成立了兩蔡實業有限公司可謂是遠近聞名,這家村辦企業先后介入煤礦、稀土合金廠、4S店等行業,每年可以帶動130多名村民就業,年均經營性收入都在100萬元以上,其做法已入選《全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典型案例》。
據了解,淮南市成立專業協會或合作社,根據不同的資源稟賦、產業優勢,以“支部+協會(合作社)+農戶”形式,做到支部引領與企業發展相結合,積極探索特色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在瓦埠湖畔,謝家集區唐山鎮施咀村素有養殖傳統,“施家湖牌”大閘蟹、甲魚等特種水產遠銷省內外,并獲評“國家級綠色食品A級商標”,湖區全年實現總產值800萬元,村年均集體性收入26萬元。“自從推行‘支部+協會+基地+農戶’模式以來,全村的水產品質提升了,價格也漲了,養殖戶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也越來越強!贝逯Р繒浥崾糠枷蛴浾呓榻B。
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淮南市開展農業生產“大托管”,推動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發展有效銜接,探索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集體增益、集體經濟組織帶動小農戶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道路。僅鳳臺縣就流轉3.7萬畝土地,2020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30萬元,預計2021年增收540萬元。鳳臺縣楊村鎮店集村74歲農民蘇孝田告訴記者:“有了土地托管,22畝承包地不僅沒有拋荒,每年還能獲得幾萬元的收入,俺們成了‘甩手掌柜’!”
據統計,今年前11月,淮南市827個行政村經營性總收入達1.9億元,村均收入23萬元;全面消除年經營性收入低于5萬元的集體經濟薄弱村,年經營性收入5萬元—10萬元村139個;10萬元—50萬元村595個;50萬元以上強村93個。
“隨著村集體經濟的壯大,鄉村基礎更加牢固,基層社會治理更加和諧!被茨鲜修r業農村局負責人李艷景告訴記者。(記者 柏松)(《安徽日報》12月21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