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秉持“治未病、防未然”工作理念,落實落細關愛保護舉措,為全市60余萬名未成年人打通關愛保護“最后一公里”。2021年,市民政局榮獲“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先進集體”,成為全省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市級行政單位。
加強機制保障,構建未成年人保護大格局
為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2021年我市成立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由市領導任主任、副主任,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等32家單位為成員單位,健全完善工作機制,構建了領導小組全面統籌、辦公室具體協調、成員單位按責履職的工作格局。
全面排查,摸清底數。我市健全完善了3.14萬名留守兒童、2946名困境兒童基礎信息庫,建立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分散和集中撫養的孤兒基本生活費分別提高至1100元/人/月、1550元/人/月。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保障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117人,累計發放基本生活費1163.71萬元。全面實現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評定申請受理“跨省通辦”。近三年,全市累計發放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金265萬元。
加強平臺保障,編織未成年人成長保護網
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保障是一個特殊群體。我市發動村(居)委會成員對轄區的留守兒童家庭進行監護責任評估,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是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照料的,在村(居)委會的監督下,為92名親戚朋友監護的留守兒童進行了監護責任確定。
注重發揮機構作用。我市將市第一人民醫院作為“明天計劃”定點醫院,為全市福利機構內118名孤殘兒童進行體檢。市兒童福利院與淮南東方醫院集團簽訂孤殘兒童康復合作協議,14名殘疾兒童得到專業康復治療。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積極開展流浪乞討兒童救助,今年以來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討的未成年人27人,目前已全部由親人接回。
落實校園保護職責。我市成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投入資金200萬元,建成合格心理輔導室100所,構建成市、縣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服務體系,實現全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全覆蓋。加強控輟保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100%。開展平安校園創建,城鎮以上中小學幼兒園專職保安配備率、封閉率、一鍵式緊急報警視頻監控系統與公安機關聯網率達100%,城市中小學護學崗設置率為100%,68所學校被命名“全國未成年人零犯罪學!。
拓展未保訴求渠道。2021年6月,我市正式將未保熱線并入“12345”市長熱線,全天24小時受理訴求,熱線開通以來,共收到未保相關電話56個,29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開展未保站示范點創建活動,累計投入400余萬元用于“兒童之家”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建設,實現了未保工作有人干、活動有場地、解困有平臺。
加強法治保障,撐起未成年人成長保護傘
我市將《未成年人保護法》納入“八五”普法重點工作,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普法宣傳齊頭并進,完善政、校、家、社聯動法治宣傳機制,實現法治教育常態化。建成淮南法治文化館等青少年基地4個,今年以來接待青少年群眾參觀3000余人次。突出維權保護,積極開展“檢愛同行,共護未來”專項行動和“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的專項行動。加大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力度,在全市各級團委設法律援助工作站,實現未成年人維權援助“應援盡援”。
注重法治教育幫扶帶。我市認真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實現所有涉未成年人案件由未成年人監察工作辦公室統一辦理。加強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對象行為監管,開展免費技能培訓、就業政策宣傳等活動,幫助就學就業。開展“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區(村)”創建工作,做好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和預防犯罪工作。
加強社會保障,營造未成年人成長良好環境
我市深入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法》宣傳,拍攝主題宣傳片,成立未保法宣講團,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舉辦宣講活動100余場。打造“護未成長、你我同行”活動品牌,培育社工組織、吸納志愿者為未成年人提供愛心助學、心靈呵護、親情陪伴等精細化服務。創新開展“心語心愿、關愛同行”新年微心愿活動,圓了全市700余名留守兒童的夢想,新華社等媒體進行專題報道。
筑牢全社會網絡屏障。我市對網站、論壇、平臺賬號等開展重點監測巡查,及時清理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依法打擊網上違法違規行為、凈化網絡環境。嚴格執行《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做到中小學校周邊200米內無網吧、電子游戲廳、歌舞廳等娛樂場所;積極開展非法出版物清理,凈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環境。(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