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区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国产一二三_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_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
|
|
|
|
|
|
|
|
 
首頁 > 淮南歷史文化擷英征文(第五季) > 淮南現存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古驛道
q
 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
 營造直播帶貨良好生態
 重視城市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讓“春申號”駛向更富文化認同的未
 跨越國界的“生命種子”,傳遞大愛
 協同創新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織密防止添加劑濫用安全網
縣區傳真
 我市開展“質量月”專題宣傳咨詢活
 潘集區構建基本養老保險立體化宣傳
 鳳臺縣多措并舉推進“鳳糧入川”
 八公山區扎實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
 毛集實驗區招商引資保持良好增長態
 田家庵區“春風行動”突出精準扶貧
 八公山區全力應對H7N9疫情防控
 謝家集區成功搗毀一處食品加工黑作
淮南現存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古驛道
【字體: 】 發布時間:2021/11/19 9:47:38   【打印】【關閉】
  1、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2、已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來源:淮南網”和作者名字;3、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古道或稱古驛路,當代人很少提及甚至很多人不知曉。但在過去甚至千百年前卻是百姓或官方的交通要道。飽經滄桑,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蘊藏著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傳說,還有官方的信息往來、軍情民意的傳達、商旅經濟的交易等等,紛繁復雜、又多姿多彩。

淮南境內現存的“鄂君啟節”古驛道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古驛道,比公元前209年興建的“秦直道”早,更比公元前321年修建的著名公路古羅馬亞平大道還要早11年。“鄂君啟節大道”北起阜陽,經潁上進入淮南鳳臺,渡淮河過壽唐關、壽縣靖淮外向南經大孤堆、義井到合肥,終點是安徽桐城北(居巢)。“鄂君啟節”古驛道入淮南后與現壽鳳公路和壽廬公路部分重疊,猶如是陳列在淮南廣闊大地上見證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石”。

記載“鄂君啟節古驛道”的是春秋時期實物史料《鄂君啟節》。《鄂君啟節》是1957年在壽縣東淝河西岸的東津鄉丘家花園挖掘出土,三枚車節二枚舟節,形制為仿竹節剖析而成的弧面青銅鑄件。其中每枚舟節上有錯金文164字,每枚車節上有錯金文字154字。“鄂君啟節”是楚懷王6年(公元前323年)封其弟啟為鄂君同時,賜給他的水陸運輸商品貨物免稅通關符節。舟節用于水路,車節用于陸路。作為鑄制時間大體與屈原同時代的珍貴歷史文物,在當時不僅是鄂君啟個人獨有的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免稅通關憑證,而且是研究楚國稅制、水陸交通和經濟貿易等的珍貴史料。

據專家對《鄂君啟節》的考證:鄂君啟節是我國交通史上最早的免稅通關憑證,鄂君啟從事商貿活動各關卡免稅通行。銘文記載雖極簡略但嚴格規定了車船數目、行程路線、往返時間和禁運貨物等。其中車節明確規定車輛通行限50輛,往返時限和禁運銅、皮革等物資。再從交通線路梳理地望考證,范圍涉及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的鄂、方城、繁陽、下蔡、居巢、郢等九個城邑。即從鄂地出發取水道至今南陽盆地后舍舟乘車取道“夏路”至陽丘(今河南方城)出伏牛山隘口,東南抵象禾(今河南沁陽)東行至鬲焚(今河南遂平)東至繁陽(今河南新蔡)東行至高丘(今安徽阜陽北)東行至下蔡(今天安徽鳳臺),渡淮河過壽縣城外至居巢(今安徽桐城南)。

春秋之世,楚國從局促于丹陽一隅的“蠻夷”之邦,通過南征北戰先后兼并五十國變成“地方五千里”的大國,參戰人員達百萬、車輛千乘其規模之巨、耗費人力、物力之甚,沒有發達的水陸交通條件難以完成。周莊公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楚國伐蔡滅息,開啟了進軍江淮的步伐,這是中國古代歷史重大事件。從楚郢(今湖北紀城)進入安徽江淮,固然可以取道漢水、直轅(今武勝關),但路途遙遠還要翻越大別山行路艱險,不便大部隊遠征。遠不如師出方城塞,傍潁水沿鄂君啟節古驛路來得方便快捷。從這點上看,“鄂君啟古驛道”對楚國強勢崛起,東進江淮,結束江淮地區小國城邦紛爭割據局面,重視陂堰水利設施改善江淮地區農業生產、水陸交通運輸條件,促進了壽春等一些商貿城市的興起。戰國晚期,迫于秦的軍事壓力,遷都壽春“命曰郢”;尤其推動荊楚文化與當地淮蔡土著文化深度融合,最終形成具有鮮明地域性特點的淮南楚文化,淮南也成為當時中國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無疑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水陸交通發展是與爭霸戰爭、區域中央集權形成、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鄂君啟節”古驛道是楚國新建抑或是前朝“夏路”的延拓,到目前并無史料新發現或已經無從考證。但已經不甚重要,正如魯迅先生《故鄉》中所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道路交通總是伴隨人類活動而產生,是歷史文明的象征和科學進步的標志。如今漫步古驛道,走在先人修筑的大路上撫今追古,不斷提升和深化對古驛道文化價值的認識,充分利用豐富、多元的古驛道文化資源與當地生態文化旅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讓古驛道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又一新路,才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程俠義)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沈國冰)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  主辦: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淮南網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淮南網"。
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感謝您對淮南網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雄县| 河池市| 汽车| 喜德县| 张掖市| 芜湖市| 门源| 双流县| 舞钢市| 宁阳县| 调兵山市| 平定县| 铜山县| 秦皇岛市| 江口县| 克什克腾旗| 昌吉市| 曲阳县| 吴江市| 汉川市| 隆安县| 来宾市| 新丰县| 桂平市| 内乡县| 上饶县| 七台河市| 桐城市| 巴彦县| 安平县| 基隆市| 隆昌县| 西平县| 论坛| 鄯善县| 犍为县| 镇宁| 汉寿县| 松桃| 丰镇市| 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