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兩帶風景獨好,羊肉糯米十里飄香。”這是鳳臺縣朱馬店鎮的真實寫照。從沃野千里、谷物搖曳的糯米生產基地,到田園秀美、美食琳瑯的美麗鄉村,再到整齊排列、極具規模的糯米加工企業,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正在朱馬店鎮徐徐展開。
近年來,朱馬店鎮充分發揮黨建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服務和保障功能,探索出一套鄉村振興工作法,謀劃出一條鄉村振興示范帶,開出一張鄉村治理新藥方,致力打造具有紅色印記且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朱馬店特色的“紅色樣板”,圍繞“三河兩帶”做文章,緊緊抓住茨淮新河、港河和永幸河“三河”地理資源,開發清潔能源,夯實鄉村發展基礎,構筑交流學習平臺,廣泛宣傳黨的主張、堅決貫徹黨的決定、堅強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
科學設計特色小鎮“施工圖”
該鎮充分認識特色小鎮是推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堅持黨建引領、系統規劃、科學布局,立足鎮情,從細節入手,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培育發展主導特色糯稻產業,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產業“特而強”,其中“徐橋”、“徽糯世家”糯米先后獲得“國家綠色食品A級產品標志”稱號。大力發掘和保護清泉觀、太廟歷史文化一脈相承,擴面提質開發采摘園、美食街、休閑垂釣中心等旅游服務項目,吸引游客和政客團體參觀學習,不斷推動一二三產業特色發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多樣化、現代化、藝術化方式,增添美好鄉村“洋”氣,特色鮮明、要素集聚、宜居宜業、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初具規模,五年來累計實現招商引資14.673億元,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選優配強素質過硬“施工隊”
鄉村振興的推進需要廣集眾智、匯聚眾力,朱馬店鎮補足人才短板,配合4支工作隊駐村扎點,充實選派29名干部包村包戶,選派幫扶、干部包村的長效機制得到完善,激發了鎮村發展的一汪“活水”。吸引并鼓勵思想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的黨員和農村致富帶頭人20余名,選拔擔任村支“兩委”隊伍,夯實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大力實施“人才回家”工程,聯系鳳外企業家、科研家16人,鼓勵他們反哺家鄉,承諾提供政策優待、金融優惠,吸引優質人才返鄉。
嚴格標準精心澆筑“主架構”
鄉村振興目標明確,該鎮堅持實字托底、干字為先,重點要解決農業基礎薄弱問題,進一步提升路、電、水、渠、橋等基礎設施,支持全鎮11家農業合作社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落實統一生產經營面積7111.69畝,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組織化、機械化、現代化水平。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為依托,吸納鄉賢、公益人士及離退休老干部60人充實鄉村治理網格化管理隊伍,充分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完善片警、村醫功能,形成指揮體系明確、人員機制健全、基礎設施完備、項目發展前景的鄉村振興發展新架構,2021年被確定為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鄉村治理示范創建鄉鎮。
廣開門路辦好宣傳“推介會”
鄉村振興需要家喻戶曉才能得到群眾支持參與,建設成果廣而告之才能吸引企業游客光臨。如何做好鄉村振興的宣傳推廣也是當地的重頭戲,秉承節約高效、簡潔大方的原則,朱馬店鎮制定了完整可行的宣傳體系,豐富宣傳形式,組織學校、作家協會開展“我和我的家鄉”征文比賽,擇優選擇美文、好文在黨建先鋒微信公眾號、先鋒網、政府網為基礎刊登宣傳;開展“抖出家鄉美”短視頻制作大賽,立體式展示特色小鎮自然風光、發展成就、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激發廣大群眾熱愛家鄉的深厚情懷,助力鄉村振興,探索走出一條“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徑。(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