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區以扎實舉措推進文明城市創建
新一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開展以來,潘集區緊扣測評體系標準,圍繞“八大提升行動”內容,突出“七個專項整治”,全區上下同心同向、協同推進創建各項舉措落細落實落到位,創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主攻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功能
新建的古田路、黃河西路、瑯琊山路、濱河路、泥河城區堤壩路投入使用。特別是加快推進S312淮古路泥河至潘集段建設,不斷完善道路網架和配套設施,讓潘集區的交通架構愈發完善。
潘集區不斷加大市政基礎設施管護力度,對城區內主干道及兩側人行道損毀部位及時進行維修,常態化開展城區綠化帶管護,已完成對城區所有主次干道、淮潘公路、平圩大道兩側綠化帶進行修剪、除草、補植。持續做好城區路燈亮化,維修破損路燈98盞,更換路燈電纜900米,完成天柱山北路、瑯琊山路廢棄電線桿和高空線纜集中整治。加快老舊小區實施進度,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已全面施工建設,爭取于11月底全面完成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推進潘集區污水管網項目,現已完成污水主管網7.3公里,10月底全部完成工程建設。做好建筑工地的文明施工,營造創建文明城市宣傳氛圍,指導物業公司認真開展文明創建工作。
潘集區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實施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開展送戲進萬村,不斷深化文化惠民活動。新建潘集區第三小學托管給淮師附小、珠江路幼兒園托管給市直機關幼兒園,市二十一中與淮南二中、區實驗中學與市實驗中學分別結對共建,建立市級名校對潘集區“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全鏈條式幫扶支持框架。重點補齊無障礙設施、養老服務配套設施、公共母嬰室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斷打造便民惠民的城市環境。
主攻環境整治,提升城市形象
潘集區重點開展交通秩序整治,新增施劃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泊位2600余個,優化各主要路口信號燈配時。組織志愿者有序引導交通,加強人機隔離設施、機非分離設施、交通標志標線等設施建設,提升靜態交通秩序管理水平和非現場執法能力。
潘集區開展“每天一路”道路市容專項整治,清理占道經營、店外經營1300余起,處罰“占道經營、店外經營”76家、罰款0.96萬元,規范沿街商鋪店內經營管理。高壓管控亂搭亂建,完成城區烏江路集中拆違行動。集中整治非機動車道車輛亂停放,保障城區靜態交通秩序。合理設置垃圾桶箱,配齊配足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內分類垃圾收集設施。清理戶外廣告、城市“牛皮癬”,嚴格落實“門前三包”,杜絕“占道經營、店外經營”現象。深化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制,加強城區生活垃圾收運和無害化處理,無害化處理率100%。
潘集區深入推進鄉村環境治理,大力實施“美麗鄉村”示范工程,對農村存量秸稈、“三堆兩垛”進行了全面清理,確保了農村環境面貌不反彈。積極推進集中整治向長效管理轉變,促進了群眾對保潔工作的參與和監管。多措并舉,實施農村戶廁改造,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提升環衛保潔水平,全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市場化覆蓋率達100%。
主攻習慣養成,提升文明素養
潘集區突出抓好窗口服務,加強窗口服務規范化建設,推進“最美行業”“文明行業”“誠信行業”選樹,營造窗口服務爭先創優氛圍。突出抓好社區服務。依托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不斷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大力倡導志愿服務,完善社區便民服務功能,構建社區“15分鐘生活圈”。突出抓好公共文化服務,推進文化禮堂、城市書房、百姓書屋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打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潘集區持續推進五大文明好習慣養成活動,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依托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健全現代志愿服務體系,提高志愿服務組織化程度,讓“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的理念深入人心。
潘集區突出抓好新時代“四德”建設,不斷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深入推進道德模范、感動人物、身邊好人等選樹活動,健全道德典型禮遇關愛制度,弘揚“德者有得、好人好報”的社會新風。重點深化移風易俗攻堅。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八項制度”“十條新規”宣傳。開展誠信行業、誠信單位、誠信示范街區、誠信經營示范店等主題實踐活動,培育重信守諾文明好習慣。重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全面加強中小學思政工作,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特約記者 柏 松 通訊員 譚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