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大討論活動狠抓工作質量提升
日前,由市科技局、淮南高新區聯合主辦的“2021年淮南市‘四送一服’專項行動高新區科技要素對接會——淮南師范學院產學研科技合作推介會”在淮南高新區雙創中心舉行。會上,淮南師范學院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分別向與會企業推介了重點學科科技成果,并與淮南市刊德世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科拉大數據服務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高質量發展,我們怎么干”大討論活動啟動后,市科技局以科技創新各項任務落實成效作為檢驗“高質量發展,我們怎么干”的重要標準,建立起了“周周有調度,月月看進展,年底看成效”的組織模式,層層壓實責任,狠抓工作質量提升,著力解決科研人員和基層難事,全力推動科技創新政策和各項任務落實。
提升創新要素集聚能力。市科技局持續有效推動《淮南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貫徹落實,國家創新型城市創建取得新進展,上報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方案,完成了省創新型省份建設督查評估。“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初稿已編制完成。全力支持深部煤炭開采與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等6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積極促進新能源研究中心特種焊接省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大氣所省新型研發機構等35個省級創新平臺作用發揮,圍繞研究成果,布局產業鏈條。
優化“四送一服”。市科技局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我為企業解難題、我為基層減負擔”實踐活動,赴縣區、園區開展工作,今年以來共走訪240余家企業,召開座談會8場,收集解決問題70余條,發放宣傳資料600余冊。舉辦“產學研”對接會3次,發布科技成果25個,安徽理工大學、淮南師范學院、淮南職業技術學院等分別與我市多家科技型企業簽訂了產學研用合作協議。
推動科技成果進入經濟社會主戰場。市科技局打好創新主體“培育牌”,深入實施新一輪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倍增計劃,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021年第一批認定通過申報高新技術企業52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預計增速28%,居全省第5位。打好研發投入“歸集牌”,組織專班梳理攻堅清單,與統計局、發改、經信局等市直部門和縣(區)聯動,分析摸清底數,點對點精準指導,引導規上工業企業、規上服務業和資質以上建筑業加大研發投入,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預測達到13.9億元左右,實現增幅在20%以上。打好優勢政策“落地牌”,上半年,我市科技成果登記123項,企業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0.85億元,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1.63億元。推薦省科學技術獎10項,2021中國(安徽)科交會,征集成果發布類40項、展示類18項、項目簽約11項,有23項科技成果入選省發布名錄。現場簽約1項,合作金額5500萬元。
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圍繞智能裝備、現代煤化工、互聯網大數據等重點領域產業需求和技術難題,市科技局科學制定了1753萬元科技專項資金的使用方案,組織實施科技創新重點攻關項目,安排市級計劃項目27項。推薦26個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認真遴選“揭榜掛帥”項目,爭取省科技廳鄉村振興科技項目14項,經費115萬元。
科技支撐打贏脫貧攻堅戰。市科技局實施鄉村振興科技專項,優化農業領域科技計劃項目布局,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扎實開展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五年行動,實現了科技特派員對建檔立卡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的全覆蓋。鳳臺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順利通過科技部中期評估,支持園區搭建各類研發、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機構)26個,培育農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10戶,園區實現總產值37.4億元。
實施科技人才行動計劃。堅持“科技即人才,人才即科技”的理念,市科技局牢固樹立“為科學家辦事就是辦最科學的事”意識,堅持把引進和培育高層次科技人才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配合市委組織部積極開展淮南市“50·科技之星”團隊培育評選工作,目前我市已培育“50·科技之星”創新團隊67個。摸排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淮創新創業項目5項,優選1項推薦至省科技廳。
優化創新政策體系和治理能力。市科技局深化改革事項穩步推進,形成創新創業新生態,研究提出了市科技創新政策新版修訂意見,出臺了《淮南市加強科技創新支撐平安淮南建設實施方案》,起草完成淮南市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貫徹落實意見。落實關于科研誠信、科技計劃管理、成果轉化資源開放共享和作風學風等系列文件,初步實現改革目標,科技領域重大風險防控實現零事故。切實減輕科研人員負擔,科技營商環境不斷優化,38項公共服務事項實現全程網辦,項目申報、驗收、合同管理全過程網上管理,全程只跑1次。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審批流程,推進不見面審批,提升科技治理效能,讓創新主體能干事,干成事。(記者 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