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教育”、“橙色幫扶”、“綠色環保”、“紫色生活”,圍繞在“紅色黨建”中心色調的周圍,詮釋著“四彩”工作內涵,一個個貼心服務,滿足著潘集群眾民生、文化、健康、安全需求……
近年來,潘集區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通過創新工作方法,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開創社區黨建工作新局面,為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加強紅色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傳承紅色基因,永葆革命本色。潘集區始終把紅色教育融入黨建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黨性教育,著力提升社區黨員干部政治理論水平。
打造一個紅色陣地。潘集區成立街道黨工委黨校,定期邀請基層先進代表、老黨員、領導干部走進學習陣地,加強紅色教育;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知識競賽、黨史知識測試等一系列活動,形成濃厚的紅色教育氛圍。今年以來,潘集區街道黨工委黨校累計開展培訓、宣講、競賽等各種活動40余場次,累計參加人員近2000余人次。
組建兩支宣講隊伍。潘集區街道黨工委成立理論宣講團,每名班子領導到所包保社區進行宣講;組建“五老”宣講團,31名老干部、老戰士、老教師、老軍人、老模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把黨的紅色基因傳承下去,把紅色火種播撒下去。黨員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五老”宣講團共舉行宣講30余場,宣講對象3000余人。
深化三項制度。“政治生日”經常化。街道黨工委將過好“政治生日”與社區志愿服務、外出觀摩學習、認領黨員責任崗等方式相結合,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三會一課”制度化。街道黨工委對流動黨員實行寄書到家,對行動不便的黨員由所在黨組織實行送書、送學到家。“主題黨日”常態化。組織社區黨員群眾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開展“主題黨日”一日行活動,傳承紅色文化。
開展橙色幫扶,關心困難群體
橙色體現溫暖,民生是第一要務。潘集區始終把社區困難群體的生活保障記在心上、落在實處。
聚焦難題解民憂。潘集區定期召開黨員和居民代表大會,收集困難群眾信息和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實行臺賬式跟蹤管理。36個社區累計登記需要為困難群體解決的事項共計230余項,已辦結168項。
結對幫扶暖民心。潘集每個社區均成立由在職黨員、志愿者、社區干部組成的志愿服務隊,成員達500余人,主動開展再就業培訓等一系列幫扶行動;深化“社區吹哨、黨員報到”活動,社區與結對單位黨組織互聯互動,動員在職黨員積極參與社區報到服務。今年以來,在職黨員主動認領社區服務事項40余件。
服務便民惠萬家。各社區均建成“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黨員活動中心、文體活動中心,進一步增強社區黨組織的服務功能;扶持有條件的社區建成有休息室、食堂、棋牌室、圖書室的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為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健康體檢。
倡導綠色環保,提高文明意識
綠色是生命之色,美麗家園需要共同維護。潘集區以文明實踐、文明培育、文明創建為載體,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為文明城市創建提供良好環境。
探索物業管理新模式。堅持黨建引領物業,擴大物業企業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面。全區單獨組建物業企業黨組織5個,分設社區物業管理辦公室黨支部14個,小區物業黨組織覆蓋率達81%。打造荷苑社區、礦北社區、桃苑社區等黨建引領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工作機制,切實發揮社區黨組織、企業黨組織的作用。
推行居民公約“紅黑榜”。探索居民自治新路徑,試行居民公約“紅黑榜”,各社區成立“紅黑榜”評議會,公示、宣傳居民公約“紅黑榜”清單,隨機督查、監督群眾執行居民公約的情況,定期張榜公示,助推社區治理工作提效增能。
文明創建大家行。建立一支以社區黨員為主體的綠色志愿者隊伍,開展社區義務勞動和公共綠化保護活動,針對小區居民反映的不文明養犬問題進行治理。據統計,2020年,潘集區社區志愿者人均服務時長達28小時,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人數占志愿者總數的70%以上。
共享紫色生活,創造和諧社區
紫色寓意溫馨,服務需要貼心。潘集區積極整合資源,努力把社區打造成讓老百姓能安心、開心生活的家園。
推進網格化管理。潘集區結合街道體制改革,以街道網格化服務中心為牽引,以社區為單元劃分23個大網格,每個大網格又劃分成若干個小網格,每個大網格由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網格員,每個小網格由黨組織成員任網格員,群眾發現有苗頭性、隱患性問題,可及時找相關人員協調解決。
深化“雙提升”工作。該區加強對社區安全設施檢查工作,開展公安、市場、應急等部門參與,社區黨員積極配合開展的安全大檢查活動,對社區內的電梯、消防通道、通電線路等設施進行檢查,確保居住環境安全;結合“雙提升”活動,組織各社區黨員、志愿者積極宣傳安全政策、開展問卷調查,主動引導群眾,共創和諧社區。
開展辦實事活動。潘集區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廣泛開展“為民辦實事”實踐活動,鼓勵引導廣大黨員亮身份、踐承諾、作表率。今年以來,社區各黨組織和黨員承諾為民辦實事事項共計600余件,以踏實辦事,勤懇為民提升群眾滿意度,努力構建和諧社區。(特約記者 柏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