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刊的人,大都希望刊名的字體和設計能體現出較高的審美價值。為此,很多刊物的主辦方都請社會名流題刊名。當代著名記者、新華通訊社原社長穆青也題寫了很多刊名。
作為新聞界大家,穆青不僅給我們留下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歷史的審判》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書法造詣也頗為深厚。有人評價穆青的書法有股浩然正氣,自成面目。近年我收集了6種由穆青先生題寫刊名的刊物:《中國記者》、《資料卡片雜志》、《中國傳媒科技》、《新華詩葉》、《瞭望之友》、《周口師專學報》。
《中國記者》月刊是新華社主管主辦的全國新聞核心期刊,在業界、學界具有公認的權威性和影響力。1987年1月,新華社將社內三個面向全國的業務刊物《新聞業務》、《新聞攝影》、《新聞縱橫》合而為一,以《新聞業務》為基礎,創辦了《中國記者》。刊名由穆青題寫,創刊號還在頭條位置刊發了該刊記者就新華社改革問題專訪穆青的文章,題為《在改革中發展 在發展中改革》。2001年穆青撰寫的《我的記者生涯》系列文章12篇在該刊連載,每月一篇。
凡治學嚴謹的人,都有在日常學習中養成搜集和積累資料的好習慣,通過歸納整理自己掌握的大量資料可以更有效地進行學習和研究。創刊于1983年的《資料卡片雜志》,是由新華社內蒙古分社主辦的資料類綜合性半月刊。它以卡片形式排版,薈萃文學、史學、哲學、美學、經濟學、社會學、軍事學以及自然科學等方面知識的精華,熔知識性、趣味性、資料性于一爐,兼具知識讀物和工具書的雙重價值,被譽為“濃縮型百科全書”。
1991年新年伊始,穆青為《資料卡片雜志》題寫了刊名,他要求雜志“博采各家之長,辦出獨家特色”。1996年夏,《資料卡片雜志》從內蒙古遷至北京,改由新華社辦公廳主辦。自2000年起,《資料卡片雜志》并入半月談雜志社。2009年7月,雜志徹底改版并更名為《品讀》,同時明確了新的辦刊方向。
創刊于1993年的《中國新聞科技》,是由新華社主管、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主辦的實用型科技刊物,自2001年第2期起更名為《中國傳媒科技》。該刊從信息技術促進媒體行業整體進步的角度出發,致力于對當代中國傳媒科技發展問題的獨立判斷與深度剖析,重點關注信息技術的創新性應用,積極推動學界和業界的交流,為傳媒行業的改革發展服務。自2002年第1期起,該刊啟用穆青題寫的刊名,直至2003年第12期,整整兩年。而在此前后,刊名均為常規印刷體。
新華社歷來有文化興社的寶貴傳統。1987年10月,由穆青、繆海棱等老一輩新華社領導創辦的詩刊《新華詩葉》,旨在為新華社職工打造一方精神文化家園。歷經18個寒暑交替,到2005年底《新華詩葉》出版至第35期時停刊。2014年10月,停辦達8年之久的《新華詩葉》正式復刊。《新華詩葉》對豐富新華社記者編輯們的文化生活,發揮了良好的浸潤作用。
《瞭望》周刊是由新華社主辦的大型時事政經新聞周刊,為新中國第一家新聞周刊。1981年初,新華社創辦《瞭望》月刊。1984年1月《瞭望》周刊正式出版發行。《瞭望》是新華社舉全社之力創辦起來的,其時,社長穆青傾注心力最多,從瞭望周刊社成立起,他一直兼任著周刊社社長。1992年他從新華社社長崗位上離休后,仍繼續擔任了一段時間瞭望周刊社的社長。為加強編者與讀者、作者之間的聯系,瞭望周刊社辦了一本內部刊物《瞭望之友》,刊名系穆青題寫。
穆青是河南周口人,對家鄉感情極深。1982年當了新華社社長后,他把家鄉河南定為自己的采訪和調查研究基地,每年都要回去一兩次,把對故鄉和人民的赤子之愛,灑進中原大地的每一處山水。他謳歌家鄉英模,關注家鄉發展,也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地處歷史文化名城河南周口市的周口師范學院,始建于1973年,歷經周口師范學校、周口師范專科學校、周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階段,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本科院校。穆青為該校早年辦的學術刊物《周口師專學報》題寫了刊名,后來又為該校校報《周口師院報》題寫了報名。(馮亦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