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區榮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稱號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要、生產之基。近年來,潘集區把“節水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日常生產生活之中,著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日前,潘集區被國家水利部命名為“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
節水型社會建設是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潘集區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以全面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著力點,以嚴格考核、落實責任制為抓手,正確處理好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保護功能區水環境質量,保障飲用水安全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潘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把節水型社會建設擺在全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文明的戰略高度來抓,與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同安排、共部署,常抓不懈,強力推進。成立了潘集區節水型社會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強化組織領導,以全面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著力點,以嚴格考核、落實責任制為抓手,各部門各司其職,形成工作合力,確保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工作順利開展。
嚴格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態系統得以維系的基礎。高質量發展,水是“倒逼機制”一大關鍵,必須科學地利用每一滴水,嚴格節水管理。潘集區以提高水的利用為核心,切實提高用水效率。
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工程建設。潘集區以建立現代節水型農業為目標,通過采取工程、技術、經濟和管理等綜合性農業節水措施,逐步形成不同區域適宜的節水灌溉發展模式。通過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等措施,農業節水方面已取得較大的發展。截至目前,已完成3.17萬畝高效節水灌溉。
有序推進節水載體建設。潘集區堅持規范管水、依法治水、科學用水,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措施,不斷提升水政水資源管理工作水平,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截至目前,全區共創建節水型單位27家,節水型企業5家,節水型小區6家。
加大市政節水力度。潘集區按照年度公共供水管網改造計劃,加快推進城鎮供水管網建設,對老舊供水管網進行改造,降低管道漏水、爆管現象,管網漏損率逐年下降。大力推廣節水器具推廣,杜絕市場銷售國家明令淘汰的非節水型器具,目前在售用水器具均屬節水器具,無國家明令淘汰的非節水型器具,公共場所和新建居民小區全部使用節水器具。
加大節水宣傳,增強節水意識
節水工作意義重大,目前水資源浪費的一大原因是市民對水資源緊缺性的認識還不到位,缺乏節水意識和習慣。為此,潘集區將節水宣傳作為一項基礎工作來抓,通過各級媒體平臺,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寓教于樂的宣傳教育活動。
在節水宣傳周,潘集區緊緊圍繞活動主題開展宣傳,以宣傳節水降耗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關鍵內容,大力宣傳《水法》、《安徽省節約用水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節水的方針政策,重點宣傳普及節水常識和節水活動的重要性,全力營造節水宣傳社會氛圍。同時開展節水宣傳“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活動,推動節水理念、節水方法、節水竅門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計劃用水、科學用水是節水管理工作的核心。潘集區嚴格按照《安徽省行業用水定額》要求,將符合用水定額作為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審批的基本要求,對不符合定額標準的堅決不予審批取水、暫緩延續取水許可證,直至整改措施落實到位。
通過加強區內用水戶日常管理,尤其是自備水源的管理工作,潘集區按時按標準足額征繳水資源費,及時下達年度用水計劃,對轄區內的自備水源取水許可證及時進行換證,取水證持證率達100%,并全部安裝了計量裝置,計量裝置安裝率達100%,實現“一戶一檔”。(特約記者 柏 松 通訊員 譚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