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這種巡回法庭讓群眾現場感受到庭審的效果,感受到法律的威嚴,是很好的法治宣傳方式,備受群眾歡迎。”近日,剛剛開過巡回法庭的潘集區人民法院法官余占勝告訴記者。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中,緊密結合淮南實際和市域特點,堅持系統觀念抓統籌,堅持法治思維求創新,堅持強基導向打基層,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堅持系統觀念,打造市域社會治理“同心圓”。市委、市政府將“建設平安淮南,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寫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納入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特別是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進行專題謀劃,堅持系統思維,抓好頂層設計,強化高位推進,健全四大體系,即健全領導體系、健全制度體系、健全責任體系、健全工作體系,聯合淮南師范學院成立“淮南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院”,借助高校人才資源優勢,推進高校理論學術成果與地方平安建設深度融合,打造“淮南樣板”。
堅持法治思維,打造市域社會治理“新品牌”。打造三大法治品牌。厚植土壤,打造法治宣傳品牌,率先推行“一村一法治陣地”做法,打造法治宣傳長廊;深入挖掘《淮南子》傳統法律文化資源,培育“豆娃說法·三下鄉”等地方特色法治文化品牌,為群眾搭建學法舞臺,開設農民法治學校,培養農村法律明白人16157人、法治帶頭人2013人;力量下沉,創新法治服務品牌,全面推行“政法委員+綜治中心+基層網格”治理模式,推動“三官一律”(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6000余名專業法律服務人員進網格,基本實現解決訴求“不出格”。
堅持強基導向,筑牢市域社會治理“奠基石”。打造基層治理平臺,學習借鑒“安吉經驗”,建成縣鄉村三級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1198個,整合三個中心(綜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訪接待中心),打造“一站式”解紛服務平臺,98%以上的矛盾糾紛通過三級中心成功化解,初步實現老百姓有了矛盾糾紛“只跑一地”。上半年,共排查矛盾糾紛3976件,調解3876件,調解率97.48%。用活基層自治組織。開展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建設,加強對村級“小微權力”的運行監督。推廣“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引導法律顧問和公證機構積極介入“兩委”換屆等重要村務,著力提升基層自治組織的法治水平。先后創建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9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67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266個,大力推進無訟村(社區)創建,命名掛牌“無訟村(社區)”320個,持續提升基層運用法治思維處理事務的能力。建強基層治理隊伍。市綜治中心明確為正科級編制,核定事業編制5名,招錄的4名人員已正式到崗;縣區綜治中心按照副科級機構設置,落實了事業編制(縣不少于5名、區不少于4名),8個縣(區)級綜治中心現已核定事業編制32名,人員已經到位。全市90個鄉鎮(街道)全部落實了專職鄉鎮政法委員并落實政法津貼。村(社區)綜治中心至少有1至2名專兼職人員負責日常工作。全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3568人,全市已在系統注冊實名認證志愿者575458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6.49%,全市90個街道(鄉鎮),274個社區、829個村按照200—300戶的標準共劃分基礎責任網格7753個,確定網格員11775名,打破現有社區(村)工作人員身份界限,實現統一管理、統一職責、統一考核獎懲。開展基層平安創建。在全市深入開展“平安村(社區)”“平安校園”“平安家庭”“平安企業”等系列創建活動,形成點線面同步發力、全社會共同參與,縣區平安創建率達到90%以上,鄉鎮(街道)平安創建率達到95%以上,村(社區)平安創建率達到95%以上,平安家庭創建率達到85%以上,平安醫院創建率100%,平安學校創建率100%,平安單位創建率100%,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吳文波 周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