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日前召開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進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市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同志充滿自豪地介紹說:“我市認真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斷深化改革,不斷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性,為全面開啟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淮南建設新征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市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努力克服非洲豬瘟、新冠疫情、旱澇災害等不利因素影響,農業農村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發展態勢。從2018年出臺的《淮南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確定的主要指標完成情況看,我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小康有“實力”;著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農民致富有“奔頭”;著力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接續發展有“后勁”;著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鄉風文明有“韻味”;著力推動鄉村生態振興,人居環境有“顏值”;著力推動鄉村組織振興,基層治理有“活力”,全市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好于預期。
狠抓脫貧攻堅“過好日子”
脫貧攻堅以來,我市堅持把路、水、電、互聯網建設和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基礎設施作為惠民工程、脫貧工程常抓不懈。18萬多貧困人口和農村地區群眾得到“真金白銀”投入、“真材實料”幫扶。群眾把現如今的生活形象地總結為“四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層組織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干部作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強化規劃引領“定好盤子”
2018年,我市編制了《淮南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結合淮南實際,明確了發展目標和階段性重點任務,為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依據。各縣區也在規劃引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田家庵區以鄉鎮為單位編制或修編鄉村建設規劃,全部完成村莊布局規劃編制;大通區啟動實施高塘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將完成該區行政區劃范圍內全域的村莊規劃設計,滿足鄉村振興遠景建設需求。
突出產業發展“開好方子”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我市多措并舉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鳳臺縣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培育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1家,2020年農業總產值達54億元,去年該縣被確定為全省“一縣一特”示范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首批“158”長三角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潘集區建成25萬畝綠色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成10萬畝優質水稻生產示范基地;建成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場4個、國家級園區1個、省級農業園區2個,建成各類特色精品園區14家。
注重深化改革“出好點子”
我市堅持通過深化改革推動農村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2016年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2018年毛集實驗區整區推進試點。
截至目前,全市909個納入改革的村(社區)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定、成立資產合作社和集體經濟組織賦碼頒證等工作,共清理資產62.77億元,量化經營性資產15.04億元,確定成員277.88萬人,量化股份325.54萬股。建成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運營監管平臺,登記注冊淮南市數字農村產權運營管理公司并開展產權交易。不斷深化“三變”改革,實施“三變”改革村749個,占全市清產核資村總數的82.3%,共量化經營性資產總額15.3億元,采取發包、出租、資金入股、土地入股、合作建設廠房出租、自營等經營方式,實現集體增收3686.26萬元。
堅持黨建引領“找對路子”
我市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最大限度凝聚共識、開發民力,激發農村黨員群眾推進鄉村振興內生動力,2019年開始推進的農業生產“大托管”就是黨建引領農業發展的生動實踐,鳳臺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大托管”模式已在全國交流推廣。(記者 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