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精神狀態——我們每個人該為淮南高質量發展做點什么?
6月4日開始,對標合肥、滁州,《淮南日報》推出的“跳出淮南看淮南”系列報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朱衣點頭!《決策》雜志將其在新媒體載發,并這樣表述:淮南急了。
誠然,淮南急了。但是,淮南不慌!
因為——
我們的淮南,雖處于發展進程中退無可退的膠著期。
我們的淮南,還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當淮南刀刃向內,自揭傷疤;當淮南愿對一切阻礙發展的羈絆說“不”之時,淮南已然自斷退路,決意絕地奮起!
奮起!我們每個人該做點什么?
是城市改變我們,還是我們改變城市?我們總是等待城市先做改變,常常期望城市的管理者為她書寫新輝煌。然而——發展,不需要聒噪的評論員,不需要圍觀的觀眾,需要的是大批戰斗者。絕地奮起!固然需要政府主導,干部表率,但更需要每一個淮南人提振精神,為之,迎難而上。絕地奮起,推進高質量發展,我們需重建精神家園!
作為淮南市黨史學習教育的自選動作,“高質量發展,我們怎么干”大討論活動正在全市火熱進行。“發展中的問題最終必須靠發展來解決,推動發展刻不容緩,提振精神迫在眉睫!”在大討論活動動員會上,市委書記任澤鋒一針見血地指出,解放思想能不能找準突破口,結果大不一樣。
“必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變法之利。”
對標先進找差距,學習兩市趕超一流的精神和干勁,以新一輪的思想大解放來喚醒“沉睡”的淮南,是淮南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此次學習考察的“題中之義”。
人無精神不立,城市無精神不振!
看合肥,近年來,合肥的“工業立市”“縣域突破”“創新推動”等決策,都來源于“開明開放、求是創新”的精神。
同樣,醉翁胸懷,小崗氣魄。一個“敢”字也濃縮了滁州發展的精髓,滁州人民的“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創造鑄就了滁州今日的面貌。
對標先進,不是做做樣子!頭腦風暴,撲面而來。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從兩市學習考察回來的第2天,淮南的主流媒體上均開辟了“解放思想大家談”的專題,全市各縣區(園區)及機關、企事業的30多家單位部門的主要領導陸續接受訪談。各級領導干部身先士卒,當起了解放思想、提振精神的組織者和推動者,他們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
解放思想不是脫離實際的異想天開,也不是閉門造車的主觀臆想,更不是毫無章法的莽撞蠻干。全市各級各部門召開動員大會,出臺“高質量發展,我們怎么干”方案……一件一件都劍指淮南發展道路上的思想束縛、政策制約、體制障礙。
而在此中,如何解放思想,提振精神,已然有了回答——各級黨員干部紛紛表示:不該再妄自菲薄,“唱衰”淮南;不能再墨守成規,“機械”落實;不要再拖沓扯皮,“錯失”機遇。
思變求變,此刻,不甘落后的精神狀態,或將成為一股更堅強、更奮進、更自信的力量;絕地反擊的奮斗精神,更將是無比強大的合力:抱團的合力、向上的合力、創新的合力、破除一切艱難險阻的合力,推動淮南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的騰飛的合力。
我們承認,今天的淮南相比合、滁,確實有差距。但是,正視差距,并不等于強調困難;承認不足,更不是自我原諒。相反,越是困難面前,越要堅定信心;越是形勢復雜,越是要立足實際,頑強拼搏。絕地奮起,推進高質量發展,我們需重塑信心決心!
信心是“城市進化”過程的多元組合,無論昨天、今天還是明天,我們可以失去曾經的輝煌,可以接受當前的挫折。但是,我們不能喪失發展的信心!
在與合肥、滁州兩市的經濟發展交流座談會上,市委書記任澤鋒說,我們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中共淮南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淮南面臨重大戰略疊加效應集中釋放的新機遇,“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合肥都市圈、安徽自貿區、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等重大戰略、發展規劃深入實施,為我市承接產業轉移、加強區域合作打造了新平臺。
同時,今年2月份公布的《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促進合淮一體化”“推進合淮產業走廊建設”的明確要求。
這是我們的機遇所在,也是信心所在。
信心,還來自于我們自己。
先看一組經濟運行數據:1—4月份,全市基礎設施投資增長48.2%,居全省第1位,工業投資增長25.9%,居全省第4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2.4億元,同比增長18.1%;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長6.2%;工業產品產銷率增長1.7%,居全省第7位;進出口總額增長77.7%,居全省第5位;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1.3%,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術工業增加值增長37.6%,居全省第2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6.5%。同時,加強與長三角地區對標對接,深化與上海市閔行區交流合作。1-4月份,全市新簽約長三角地區招商項目25個,總投資50.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0%、131.04%。這些指標顯示出我市經濟穩中有進的基本態勢沒有變。
再看自身比較優勢:拋開區位優勢和煤電資源優勢來看,淮南擁有化工、醫藥、汽車、紡織等34個重要產業;擁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國家級高新區和4個省級開發區;擁有高等院校6所,數據居全省第4位,擁有國家科研平臺8家,數量居全省第5位。
尤其是,土地資源、空間優勢明顯。
近年來,合肥、滁州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口流入不斷加快,也面臨著房價過快上漲、土地空間日趨飽和等問題。
土地空間不足,兩市發展的困境因素恰好是淮南優勢所在。一個城市的發展空間首先得有土地,豐富的土地資源,能給創業者、淘金人和城市經營團隊極大地想象空間和實現夢想的平臺。據了解:淮南經開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目前實際使用10平方公里,淮南高新區規劃工業面積5.64平方公里,目前實際使用面積1.377平方公里。
這也是我們的底氣所在!
有機遇、有條件、有基礎。淮南,已處于從慢跑到奔跑的轉折點!
舞臺再大,自己不上臺,永遠是個觀眾;機會再好,自己不把握,永遠是個局外人;定位再高,自己不奮進,聽到的永遠是別人的好消息。“大有可為”的淮南,呼喚每一個“主動作為”的淮南人。
絕地奮起的歷史接力棒傳過來。
我們,準備好了么?我們,怎么干?
找準差距,緊盯目標,精準施策,解決問題!
抓實實體經濟,守好“壓艙石”
“實體經濟是淮南經濟真正的壓艙石。”而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
今年3月份當月全市處于停產半停產規上工業企業有164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由1月份的28.5%下降到3月份的2.9%。“一定要加大幫扶力度,有關部門要組織人員深入企業一線,摸清癥結、精準發力,千方百計幫助他們解決生產困難,讓他們順利渡過難關”在4月下旬召開的全市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市委書記任澤鋒針對此狀提出要求。
共渡難關,情況如何?政企聯動,分類施策,一企一策,4月份減少至158戶,5月份減少至139戶。1—4月份,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3%。
“我們要用足用好市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政策,建立健全‘小升規’和‘新建投產’工業企業培育庫,努力形成既頂天立地又鋪天蓋地的企業發展格局”“我們要搶抓國家統籌規劃長三角數據中心機遇,充分發揮制造強市、‘三重一創’、科技創新等政策資金引導作用,推動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進一步釋放數字化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倍增作用。”……相關部門建強工業,進一步做優實體經濟的責任感高漲。
加大招商引資,強勁“驅動器”
對于“集聚”的力量,《城市的勝利》這本書中是這樣描述的:“不論一座城市的起源是多么普通,城市的集聚都有可能產生神奇的效果。”這句話放在產業培育、招商引資同樣合適。
產業集聚發展無非兩種途徑:除了要培育,就靠招商。
據統計,一季度,全市引進市外項目資金165.21億元,完成年度任務25.03%;引進億元以上省外項目資金100.39億元,完成年度任務21.13%;新開工招商項目21個,完成年度任務15%。
“我市引進省外項目資金和新開工招商項目均沒能達到序時進度。所以下一步我們將緊盯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緊盯與淮南產業關聯度高的企業,做好產業鏈招商、委托招商、資本招商、以商招商等工作,同時,將敢于對招商引資工作發揮重大作用、作出重大貢獻的各類機構和人員給予激勵獎勵。”各部門緊盯項目抓招商,進一步擴大有效投資的決心更堅定。
加快園區發展,打造“動力谷”
園區是經濟建設重頭戲和工業發展主戰場。我市雖然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國家級高新區、4個省級園區,但在今天,我們隱隱約約可以感受到,這些園區在具備“大平臺”價值之外,似乎沒有在市場經濟的“營運”中被充分放大,起碼它所產生的“效益”還不盡如人意。比如,總體體量不大,畝均稅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畝均稅收3.1萬元/畝,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29.5%。
“我們要探索建立高效運行管理模式。全面梳理近年來國家和省市支持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鼓勵推廣‘園區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該減負的減負該賦能的賦能,最大限度讓園區回歸招商引資、產業集聚、綜合服務等主責主業;我們將‘吃干榨盡’國家支持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發展的24條政策措施,大力開展宣傳推介和要素對接,采取園中園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模式,深化與滬蘇浙園區共建,促進跨區域產業轉移。”各縣區(園區)明思路,強路徑。
深化融合發展,發力“新引擎”
融入合肥都市圈,促進合淮一體化,建設合淮產業走廊是淮南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抓手。但近年來,淮南融入力度還不夠大,產業合作項目數量不多,交通設施建設推進力度不大,實質性科技創新交流互動較少,我們在考察中獲悉:滁州市憑借著緊鄰南京這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積極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資本轉移,2017年以來,承接滬蘇浙地區轉移或合作億元以上項目723個,占引進項目總數的一半。
“對標先進,我們要把融合做實。5月26日考察當天,淮南與合肥簽訂了共建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合作區框架協議。為落實好與合肥市共同編制的《合肥產業走廊2021年重點項目及合作事項計劃》,我們對列出的14個合作事項,成立工作專班,主動對接跟進,制定詳細的落實方案,確保在年底前形成實物工作量。同時,充分發揮壽縣新橋產業園的區位優勢,積極建設安徽自貿區聯動創新區,等高對接,合作共繪。
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吸引力”
據統計,全市老城區和工業園區閑置廠房占地面積7000多畝,近年來,將淮南毛紡廠、淮南鋼廠征收改建為宏泰鋼鐵,淮南汽修總廠形成凈地開發利用,但總體盤活利用率不高。當前,相關部門已全面啟動,決定有針對性地采取處置措施,切實把閑置廠房、土地、房產等“沉睡資源”轉化為資本資金、產業項目、發展動能。
高質量發展,要素是保障是關鍵。除了強化規劃引領,拓展融資渠道,優化政務服務,淮南將進一步強化用地保障,推進批而未供、閑置土地處置,積極推行“標準地”改革,做到全年新增產業用地不低于20%按照“標準地”供地,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審批效率。
堅定生態建設、創建文明城市、保障改善民生、推進鄉村振興……絕地奮起,淮南呼喚每一項工作,每一個部門,每一項舉措,每一個人都能緊跟腳步、緊盯目標,向高處攀登,向荊棘挺進。
尤其在加快重點領域改革時。《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2021年工作要點》,年初確定了129項改革任務,其中結合淮南實際謀劃了19項。
“我們將認真學習滬蘇浙先進經驗,推廣和完善‘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證通辦’‘全城通辦’,推動由政府管理市場向政府服務市場轉變,扎實推進‘放管服’、國資國企、金融財稅、醫藥衛生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相關部門紛紛表示。
淮南發展是我們的擔當和責任,不管作為領導干部、還是作為普通群眾,我們可以做到——
不沉浸回憶,不自怨自艾,不懟天懟地,在其位盡人事,讓淮南的大環境通過我們的真作為、小行為展現。
絕地奮起,勇于擔當是始終不變的“硬核”!
聽從高質量發展的使命召喚,我們每一個淮南人都要更加懂得自己在城市發展大局中的責任擔當,更加懂得自己前所未有地與淮南的絕地奮起緊密相連,更加懂得自己作為“被歷史選中的一代”應該怎樣奮斗,更加努力奔跑,鼓勇而前,交出了一份“何為淮南、淮南何為”的漂亮答卷。
絕地奮起再出發,揚帆浩渺行無極!(記者 張靜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