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71歲高齡的知青羅治民來到潘集區平圩鎮龔集村,看望“第二故鄉”的親人們。當他拿出1萬元要捐給村里用于鄉村振興時,卻被拒絕了。村黨支部負責人緊緊握著老人的手說:“這一份用青春和熱血鑄就的‘知青精神’,才是村里最需要的振興動力!”
走進一排陜北窯居式建筑,羅治民感到格外親切,這12間老宅便是知青們當年的家。他清晰地記得,1968年12月6日,18歲的他響應號召,來到這里踐行“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夢想。
學插秧、學修渠、學打草……在那段火熱的歲月里,他和34位從上海、合肥、淮南3市的下放知青一起,吃糠咽菜,在“戰天斗地”的艱苦生活磨練意志、奉獻青春。
路過一片小水塘,柳林之畔的“知青家園”已成為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遺址,看著墻上的毛主席照片,從初來乍到的迷茫、彷徨,到回城前的充滿自信、戀戀不舍,一幕幕浮現在羅老的眼前。
1970年,羅治民回城后,曾經給村里寫了好幾封信,都因為區劃調整,始終聯系不上。2000年退休后,羅老和同學們專程回到第二故鄉,見到了魂牽夢繞鄉親們。
伴隨著脫貧攻堅的腳步,知青們每年都會結伴回“家”,為村里的發展出主意、想辦法,結對3戶幫扶戶,從項目、信息、消費等方面予以幫助,支持村里脫貧攻堅。
“當年那么艱苦,你們還用手推車從合肥拉回零部件,自己組裝機器辦起了碾米廠,村里的老人們都還記得那幾年的分紅……”陪著羅老向已經脫貧的李傳海家里走去,龔集村黨支部負責人一路感慨。
對于龔集村來說,當年的碾米廠已經成為歷史,但知青們艱苦奮斗的創業歷程卻如同一顆紅色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2019年,村里發展稻蝦共育,以產業帶領幫扶戶致富,羅治民聯系合肥市的20多位知青,為稻蝦米拍視頻、做宣傳,將稻蝦米引進各自的小區銷售,一年銷售7000多斤,一袋袋“知青米”滿含著濃濃的情誼……
得知當地政府計劃把知青點打造成為紅色教育基地,以“知青家園”為軸心發展鄉村旅游時,羅治民和同學們又把當年用過的生活物品捐給了龔集村,把一份份珍藏多年的記憶,留在這片曾經奮斗過的土地上。
看到“第二故鄉”順利脫貧,當年的知青們都感到由衷的高興。面對羅治民捧出的1萬元現金,龔集村村支“兩委”婉言謝絕,因為,他們身上的“知青精神”已在這里傳承……(特約記者 柏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