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汪詩明
“脫貧攻堅戰我們打贏了,下一步我們會繼續按照總書記的指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參加全國表彰會時,潘集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汪詩明在人民大會堂前莊嚴宣誓。帶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獎章回到家鄉,他又開始投入到潘集鄉村振興的調研謀劃之中。
勇于擔當:上下同心的“貫徹者”
2018年秋天的一個下午,市人民醫院手術室,打完麻醉等待手術的汪詩明卻迷迷糊糊地念叨著扶貧的事,護士從手術室出來后,見到其愛人的第一句話就問:你家這位是做扶貧工作的吧?手術后,當愛人說到護士問的這句話時,連汪詩明自己也有點不相信,其實大家都明白,他是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扶貧工作上。
從相對輕松的工作環境來到繁忙的扶貧崗位,50多歲的汪詩明擔任潘集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從那時起,全區34個幫扶村出列和7157戶17670人的穩定脫貧成為汪詩明最牽掛的事。
一次次座談、調度,一次次走在田埂路頭、鄉村街巷,一次次在幫扶戶家中交流,一次次與相關單位領導及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溝通,一次次向區領導及上級部門匯報并聆聽工作意見……夜晚,四周都安靜下來時,他還在伏案翻閱上級的文件、鉆研相關政策。
脫貧攻堅是一項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條塊結合工作,要想打贏,必須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心向一塊想、勁向一處使。汪詩明及時給區委、區政府建議組織成立脫貧攻堅政策宣講團,在鄉鎮街道開辦“扶貧夜校”,將上級和區委、區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政策舉措和區本級的工作方法送到扶貧干部手中。每年10余期的扶貧夜校,培訓鎮村干部達110班次12000余人次,已成為一線扶貧干部永不枯竭的“加油站”。
一馬當先:盡銳出戰的“排頭兵”
憑借21年的鄉鎮工作經驗,汪詩明利用兩周的時間深入34個幫扶村逐個座談,發現問題后當場辦公解決問題,3年里他深入走訪調研162個村和412戶幫扶戶,實現有扶貧任務的村走訪全覆蓋。
2020年以來,充分考慮到疫情防控和洪澇災害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影響,汪詩明多方協調積極倡導加大產業扶貧投入力度,實現產業扶貧資金占總資金的42.7%,較2019年投入資金比例提高14.88%。
他持續推進“四帶一自”產業扶貧,實現全區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978戶發展產業。他指導制定《潘集區產業扶貧風險防控辦法》,對存在風險點隱患的帶貧企業,加大政策支持,幫助渡過難關。為強化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他組織培訓創業致富帶頭人180余人次,對創業致富帶頭人實施扶貧項目18個,投入扶貧資金530萬元,全區幫扶村創業致富帶頭人171名,帶動1122戶貧困戶增收。
同時,汪詩明深入各鄉鎮、街道指導開發公益崗位工作,2020年以來,全區共設置扶貧公益崗位608個。優先安排幫扶勞動力參與扶貧項目施工,帶動幫扶勞動力就業87人。4個幫扶車間帶動49名幫扶人口務工,占比達51.6%。他支持人社部門開設技能脫貧培訓班7期,組織技能脫貧培訓合格218人。就業扶貧與產業扶貧雙驅動,千方百計地增加幫扶群眾收入,確保實現穩定脫貧。
敬業執著:精準務實的“繡花人”
改進脫貧攻堅動員和幫扶方式,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汪詩明逐個調度各鄉鎮街道,通過對國辦系統數據清洗進行互查互核,確保“賬賬相符”;建立部門信息通報機制,暢通區鄉村三級信息,加強入戶核實,確保“賬實相符”,直至實現數據質量“零誤差”。
3年中,汪詩明加班加點成了常態,他身上長了粉包,3年沒去醫院做手術,一直忍痛堅持工作;3年來,他緊盯扶貧項目建設,從立項到施工直至竣工驗收和效益的發揮,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盯,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把關,實現省財政廳資金項目績效評價打了翻身仗,從2019年起,潘集區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連續兩年獲省財政廳優秀等次。
2020年以來,面對疫情、汛情的不利影響,汪詩明將目光緊緊盯住“三戶一體”重點人群,他組織人員認真開展幫扶對象因災返貧致貧風險的摸底排查,建立完善防止致貧返貧機制,著力構建“四張網”,努力實現幫扶對象收入持續穩定,全面提升脫貧攻堅質量和水平,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為充分發揮社會救助保障托底作用,他指導區民政、教育等部門對“老少病殘孤”群體中的6696戶貧困戶、邊緣戶,落實低保2789戶、特困供養1117戶、孤兒保障43戶。落實“五防”機制,為邊緣易致貧戶和2014年、2015年脫貧的5126名貧困人口,每人購買1份醫療補充商業險,進一步提升幫扶對象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特約記者 柏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