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北京市、上海市等地考察工作時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城市的歷史文化遺存作為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保留好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從而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淮南作為楚漢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天下奇書《淮南子》的誕生地,素有“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的美名,發展好運用好這一文化遺存的歷史優勢,對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結合當地文化和歷史資源,當前應著力從加強理論研究、強化校地合作和融入市民生活等三個方面對這一優勢進行發揮。
加強理論研究。理論研究和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營養是弘揚和傳承的基礎與前提,結合當下時代發展,發掘符合新時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繼承以《淮南子》為代表的優秀文化遺產的學理必然。然而,當下本地區關于《淮南子》等經典著作的詮釋與研究卻并不樂觀,甚至相較于當下的國學之熱,略顯冷清。在現有淮南成語典故研究院、淮南市國學研究會、安徽理工大學楚淮文化研究中心、淮南師范學院《淮南子》文化研究中心等市、校科研平臺的基礎上,加大科研投入與政策扶持,打造一批精干團隊,著力干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品牌化的優秀文化傳承研究項目,應是短時期內形成研究之熱、提升理論研究水平的不二選擇。
強化校地合作。基于當下,我市高校爭創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的契機,大力開展校地合作項目,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發展,既是雙贏之路,亦是一種便捷之選。充分利用好地方高校科研平臺與校園文化,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發展研究、多層次多環節營造良好的校園傳統文化育人環境、搭建課堂內外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載體,將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融于大學地方特色建設,融于大學校園文化之中,為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子留下一份“第二故鄉”的獨特記憶,亦是打開了萬千學子的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暢想多年后,分布在五湖四海的學子們在回憶母校的談吐中,分享著“故鄉”的味道,那一味“五彩”之美便可悠然呈現,無形中在宣傳著“大美”淮南。當然,我們也要有理由相信,N年之后也許還會有更多的學子們回歸這一故鄉,扎根創業,奉獻青春,因為這里曾經留下了他們最美好的“四年”“七年”,抑或是更久的記憶。
融入市民生活。縱觀淮南,歷史文化資源眾多,這里不僅有“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的戰役地、“甕中捉鱉”的巧妙設計,可抗千年洪水的治水智慧,最早較為完整記載傳用千年的“二十四節氣”,國人皆知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升仙之地,也有著南塘之外帶有樸素之情的“大救駕”,“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的美談,凡此種種,皆可成為一道驚艷的風景線。一地一景一典故,在大歷史的視野之下,著力打造一批文化景觀項目,將其串聯,不僅可為市民生活提供休閑娛樂之所,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同時也可將此種種典故文化與旅游相結合,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文旅通,則人氣足,文化旅游的興盛,勢必帶來周邊相關產業的發展與興旺,從而更好地促進這一千年古城的新生。
傳承和弘揚鴻烈文化遺產,塑造城市之魂,非一日一時可成之事,亦非一人一組織可以完成的大工程,需要立足實際,立足當下,將以《淮南子》為代表的經典著作研究變成“地方顯學”,融于市民日常生活,成為城市精神之魂,還需通盤考慮,統籌兼顧,在政府主導下,地方配合,搭建平臺,地方高校積極參與,各方有志之士投身其中,久久為功。(黃廣順)